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

【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是党中央印发的首个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文件,建构了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框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要求。站在新起点,要以《意见》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以不断深化实践创新为基础,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在健全“十大体系”上下功夫、在实践“四个路径”上求实效。

【关键词】志愿服务 体系建设 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大指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久久为功,把《意见》精神真正落在基层、落到实处。

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的意义与现状

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向基层扩展延伸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现代中国志愿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志愿服务,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发端于20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显著标志;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青年志愿服务和精神文明志愿服务活动为显著标志;成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为显著标志。《意见》是党中央印发的第一个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文件,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是坚持与时俱进、推进志愿服务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基层志愿服务实践,特别是大城市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基本形成了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工作局面,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协调、各单位具体负责、整体形成合力。二是基本形成各个领域广泛覆盖的良好态势,各地区、各系统、各行业都有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基本形成各类主体积极响应的发展环境,党建引领政府、社会、市场共建共治共享。四是基本形成创新实践的特色品牌,许多地区和行业都有叫得响、传得开的特色活动、品牌项目。在不断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一定进展。比如,在北京奥运志愿服务经验基础上,大型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同时志愿服务体系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重大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相对成熟,而经常性志愿服务制度还不够完善;常规性志愿服务工作经验丰富,而应急性志愿服务工作刚起步;社区性志愿服务开展多,而行业性专业性志愿服务开展少。总的来看,基层志愿服务在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短板弱项。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任务繁重而艰巨。

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的着力点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基本原则,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主要工作着力点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健全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组织化是志愿服务的基本保证。健全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是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的首要任务,主要包括顶层的党委、政府组织化推动、中层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化建构和基层的社会力量网络化参与。上述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衔接,确立了志愿服务组织体系这一基本范畴。当前,要以各级党委成立社会工作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加强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整体推进。

健全志愿服务队伍体系。这是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的基本保障。要加强志愿者队伍、志愿组织队伍和志愿工作管理队伍三支队伍建设,要以项目化建设、岗位制建设、专业化建设为着力点,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供需平衡、高效运转的新时代志愿服务队伍体系。

健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社区是新时代志愿服务的“主场地”。健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是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向基层扩展延伸的基础工程。社区志愿服务主要包括困难帮扶类、邻里互助类、社会公益类、社区治理类四个方面内容。要进一步健全党建引领、志愿者组织主动作为、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机制,夯实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

健全城市治理志愿服务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治理志愿服务越来越成为志愿服务的主体工程。要完善制度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健全组织体系,按照工作性质、业务、功能,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界限,分类分级构建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体系。要完善管理体系,基于城市治理志愿服务的特殊性,建立健全一整套社会动员、招募培训、保障激励机制和培养、使用、管理办法。

健全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大型活动越来越多。健全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体系,是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的重大任务。在巩固发展已有成果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组织规划体系、宣传动员体系、招募和培训体系、运行管理体系、保障激励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成果转化体系。

健全专业志愿服务体系。加强专业志愿服务是推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在完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发和培育志愿服务工作者职业队伍、开展志愿服务专业化教育和常态化专业培训、开展志愿服务标准化技术开发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实效。

健全应急志愿服务体系。应急服务常态化是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的题中之义。健全应急志愿服务体系,是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理顺管理协调机制,畅通应急指挥管理。要充分利用见义勇为制度资源,为应急志愿者提供强有力保护。要完善应急志愿服务培训、保险、激励制度。要提升应急志愿服务能力。要引导志愿者有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要完善应急志愿服务组织内部治理。要强化信息技术赋能。要积极推动法治建设,明确各类主体的权责义务,依法维护应急志愿者合法权益。

健全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体系。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作为民间外交途径,是促进各国民心相通与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健全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体系,也是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在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国际志愿服务合作制度法规,加大政府对国际志愿服务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志愿者培训体系,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建立落实绩效评估机制,优化宣传推广,发挥专门机构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

健全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体系。健全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体系,有助于保障志愿服务有序开展,激励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促进志愿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升志愿服务效能。健全志愿服务保障和激励体系,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要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法规,保障志愿者相关权益。要调动社会力量丰富资源,全方位合作助力志愿服务项目化发展。要促进组织建设,志愿服务组织做好基础服务和衔接工作,保障志愿者权益。要引导个人行为,支持志愿者不断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感成就感。

健全志愿服务评价体系。科学的志愿服务指标评价体系是评估志愿服务工作效果的重要工具。健全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对于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尤为关键。健全志愿服务评价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以现实问题为中心;坚持需求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目标导向,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创新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规范导向,以全面系统、科学规范、有用有效为标尺;坚持效能导向,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根本标准。

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的现实路径

志愿服务说到底是服务社会的群众实践活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延伸,要进一步探讨实现路径,把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实际工作效能。

增强“引领力”,进一步提升服务大局的能力水平。要明确志愿服务工作定位,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思想引领。要聚焦核心功能,服务发展大局。继续开展和规范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工作,通过标准化流程运用模型设计等方法,更加科学做好志愿者的需求测算、岗位设置、人员调配等工作。精心培育志愿服务品牌、示范项目和各类特色队伍。实现重心下移,融入基层服务治理。围绕民生服务需求,组织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探索建立基层治理志愿服务项目库,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方面的独特作用。

增强“聚合力”,进一步提升统筹协调的能力水平。完善志愿服务组织领导常态化运行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联合和工作联动,优化志愿服务组织的整体布局。加强综合执法,为志愿服务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增强“创新力”,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水平。积极探索在有条件的街道(乡镇)、社区(村)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探索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大各方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支持和发展力度。推进登记注册,解决志愿服务组织的“赋权赋能”问题。联合相关部门优化工作流程,大力推进有条件的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登记注册。

增强“落实力”,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工作务求实效的能力水平。继续推动志愿服务领域的立法工作,加大法规、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创新形式、加大投资力度,切实做好对志愿服务工作和志愿者的保障。以愿景激励为主,不断完善对志愿者的激励嘉奖机制。积极寻求合作、形成合力,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为优秀志愿者提供更多礼遇、便利和优惠。

(作者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新时代首都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ZDA0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②《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人民日报》,2024年4月22日。

③《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