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社会治理 > 要闻聚焦 > 正文

河口村:红色基因激活发展动能

地处鸭绿江下游,素有“塞外江南”美誉的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不仅是鸭绿江4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更承载着抗美援朝的烽火记忆。近年来,河口村以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为契机,创新实施“积分超市”治理模式和“党群共富”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边境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红色基因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河口村地理位置优越,西与丹东市区相距50公里,北与宽甸县城相距48公里,南与朝鲜青城郡隔江相望,拥有28公里边境线和太平湾口岸。全村总面积18平方公里,常驻居民873户、3180人,下设2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有党员95名。村内现存抗美援朝防空炮阵地、河口断桥、铁路桥等遗址以及毛岸英纪念馆、抗美援朝铁路博物馆等红色场馆,构成了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集群。

0101

河口村自2021年6月被确定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治理创新”的发展思路,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县委县政府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编制“1+5”实施方案,整合资金1049.32万元,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成志愿军主题广场、红色文化宣传阵地等10个项目,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河口村以桃为媒,推进产业规模化、文旅融合化和治理精细化,经过全村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了从‘种桃致富’到‘以桃兴村’的蜕变。”河口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郎显琨介绍说。

“积分超市”激发治理活力

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河口村创新推出“积分超市”管理模式。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文明实践等活动获得积分,凭积分可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兑换生活用品。这项制度设计了5大类43小项的积分标准,既有加分激励,也有扣分约束,形成“行动变积分、积分换商品、商品促参与”的良性循环。

“以前总觉得村里的事是干部的事,现在大家都抢着干。”村民张大爷展示着自己的积分卡,上面记录着参与卫生清理获得的20分。积分超市运营以来,村民自治意识显著增强,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人居环境整治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

党群共富打造产业引擎

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独特的燕红桃产业,河口村探索“党群共富”发展新路径。目前,全村产业发展以燕红桃、黄金桃、秋白桃项目,玫瑰香葡萄项目,网箱养殖项目,农家院项目主导,其中燕红桃、黄金桃、秋白桃项目近2万亩(产值超过1亿元)。为了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村‘两委’把全村划分为三大责任区,69名党员包组联户,建立“1名村干部+N名党员+X户群众”的网格服务体系。在产业发展上,与东阳河村成立燕红桃产业联合党委,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优势。

0102

“我们引导党员带头发展无公害燕红桃500亩,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户均增收超2万元。”郎显琨说。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30.2万元,燕红桃产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同时,利用乡镇党校和“乡土人才工作室”开展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红色文化提供精神动力

在河口村这片红色热土上,矗立着一所特殊的学校——毛岸英学校。这所学校由毛岸英烈士的妻子刘思齐亲自选址奠基,2003年竣工,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2005年,刘思齐无偿向学校提供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信件、照片等,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收集整理毛岸英生平资料,在学校内建成了毛岸英纪念馆。

0203

为铭记历史、教育后人,2023年,学校对纪念馆进行了改造升级,更加立体地展现了毛岸英烈士短暂而光荣的28年生命历程。讲解员由毛岸英学校的学生担任,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毛岸英学校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丹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河口村将继续深化“红色+产业+治理”融合模式。一方面,拓展积分应用场景,将红色文化传承纳入积分体系;另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红色研学、生态采摘等文旅项目,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边境红色旅游胜地。(谭轩文)

[责任编辑:于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