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余市渝水区通过强化责任联动、精准排查施策、源头长效治理、创新管理机制等举措,高效推进上新支线非法通道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消除铁路安全隐患,为铁路运输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强化责任联动,凝聚治理合力。渝水区将路地协同作为整治工作的核心,构建“护路联防责任制”与铁路“双段长”隐患治理机制双轨并行的工作格局。区政府办牵头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责任分工,要求各责任单位提升政治站位、强化统筹协调。区委政法委、区交通运输局、属地政府及铁路部门联合开展实地调研座谈7次,针对非法挡道等突出问题深入分析成因,建立问题清单并逐一整改销号。通过压实部门主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治理责任,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护路联防体系。
精准排查施策,靶向破解难题。为确保整治工作精准高效,渝水区组织专项工作组对上新支线开展全覆盖排查,联合铁路部门与属地乡镇实地核查19处非法通道,逐一记录周边环境、设施配备及风险隐患。通过区乡两级护路办多次调研,结合群众意见,制定“一处一策”整改方案。例如,在人流密集的11处重点通道配备专职监护员10名,实行村干部值守与护路志愿者巡逻结合;对偏僻路段采取物理封堵措施,同步增设减速带2处、清理土坡荒草2处、设立警示牌19处。截至2025年2月底,所有非法通道整改全面完成,挡道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
源头长效治理,巩固安全成果。为杜绝问题反弹,渝水区着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长效管控机制。属地政府与铁路部门签订协作协议,制定监护人员考核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依托路地视频监控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重点路段24小时动态监管。同时,定期开展联合巡查,动态排查并消除新增隐患。此外,通过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张贴宣传海报、入户宣讲等形式,向沿线群众普及铁路安全法规,累计发放资料5000余份,切实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从源头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创新管理机制,实现标本兼治。渝水区创新推行“一处一议”管理模式,统筹公安、交通、村委等多方力量,优先整治案事件多发路段。通过设立护路联防示范点、组建志愿者队伍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目前,铁路支线周边秩序明显改善,路地协同治理成效突出。强化科技赋能与精细化管理,推动铁路护路工作从“阶段性攻坚”向“常态化治理”转变,全力守护群众出行安全和铁路运输畅通。(新余市渝水区护路办 习梅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