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走访作为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是了解基层实情、倾听群众呼声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民情走访难以完全满足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求,必须找准破题关键,消除走访队伍和被访群众的“走访疲劳”,推动基层善治出思路、开新局、成常态,使其成为党委、政府洞察民情、纾解民忧,提升治理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体制机制上向新迭代,让“访”有所依。民情走访既要走下田间地头,也要走上“线上”“云端”,关键在于坚实有力的走访队伍保障和数据平台支撑。要整合多元走访力量,建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党支部等家门口的“红色地标”,发动驻村社干部、网格员等走访主体,带动红色楼道长、党员志愿者等一线骨干,将走访触角进一步向楼栋、家庭延伸,通过“纸上记”“线上集”等全方位发力,拓宽民意收集渠道和来源。要夯实民情数据底座,提前布局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等民意反馈平台畅通联动,智能分析海量民情数据,精准识别片区矛盾问题重点,提前预判潜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让走访队伍做到“访”前心中有数,深谙问题关键,“访”时有的放矢,踩准群众关切。
方式方法上提质增能,让“访”有所获。民情走访既是自下而上收集民声民意的有效路径,也是自上而下宣传理论政策的重要窗口。走访队伍身兼社情民意的记录者和理论政策的宣讲员的双重身份,要灵活运用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准确把握村(居)、社区等不同自治单元的差异化特征、不同年龄群体矛盾问题的个性化表现,向弱势群体问需、向党员先锋问策、向年轻一代问计、向普通群众问效,因人而异打开“话匣子”,讲进“心窝子”,全面摸透老矛盾老问题,及时发现新情况新症状,虚心接纳新点子好主意,切实做到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要坚持内容为王和“有理有趣有用”原则,聚焦群众关心的教育、住房等重点领域,积极传播党的声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破题解难上全力闭环,让“访”有所效。民情走访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困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保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担当,精心书写民情走访的“后半篇文章”,梳理分类民意反馈,构建“反馈—处置—回访”的问题闭环全流程跟踪机制,对迫切需要解决的事项,建立问题、任务、责任、时间“四张清单”,提高处置优先级,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早有回应、事事早有着落”;对其中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系统分析、统筹协调,推动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完善“一项政策”的转变,把更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好决策做到群众心坎上,让老百姓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绍兴市柯桥区柯岩街道 杨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