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强化应用型基础教育韧性 服务国家战略长远发展

理响中国

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赋予教育全新的使命,全国教育大会清晰擘画教育强国宏伟蓝图。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起点,不仅体现在它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它有明确的“先导性”和“预备性”。应用型基础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用型基础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旨在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强国建设,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切实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应用型基础教育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应用型基础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与学术型基础教育不同的是,应用型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它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强化应用型基础教育已成为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满足产业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关键举措。

应用型基础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相连,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模式致力于培养的是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应用型基础教育的推广与普及,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适配大国发展,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教育资源,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广泛的人才基础。

应用型基础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强化应用型基础教育韧性,服务国家战略长远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在应用型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中,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进而影响到教育强国建设和国家战略的长远发展。

一是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当前,部分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设置仍然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主要体现在,一些传统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刻板陈旧,无法满足现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一些新兴专业和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又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难以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因此,高校需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避免“一刀切”,增设一定比例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相关课程,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适应时代发展。

二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校企合作是应用型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部分应用型高校的校企合作却流于形式,只注重形式上的合作而忽略了实际能力的培养。一些高校与企业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往往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和具体的实施计划。此外,在与企业合作时,过于注重企业的利益和需求,而忽略了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优秀品格的培养。因此,高校在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时,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计划,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

三是课程科目繁多,缺乏创新、创造的空间。在高等教育阶段,部分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设置了过多的课程科目,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新、创造。一些课程的内容过于刻板陈旧和重复,缺乏人文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减少不必要的课程科目,减少学习任务中的形式主义,减少冗余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增加具有人文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内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造空间。

四是教师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繁重,影响教学、科研质量。随着应用型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教师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这些压力不仅来自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本身,还包括学校管理(如教学计划、教学质量评估、教师考核等)、学生表现(如学生成绩、行为表现、心理状态等)、社会评价等多个方面。因此,应用型高校需要做到真心对教师的支持和关怀,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给教师“松绑”、为教师“减负”,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强化应用型基础教育韧性服务国家战略长远发展需要多方协作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化应用型基础教育韧性,有助于培养更多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这个过程中,面临压力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基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石,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和适应变化的能力。通过强化应用型基础教育韧性,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推动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等事业的繁荣发展。

强化应用型基础教育韧性,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的紧密协作。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资源调配者,发挥着引领作用,通过制定教育政策、提供经费支持、加强监管等措施,为应用型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则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任务。企业通过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参与教育项目合作等方式,与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社会组织则通过提供公益服务、参与教育评估和监督等途径,为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深入了解国家战略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加强区域教育合作与交流,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高等院校应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鼓励更多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高校强化应用型基础教育韧性,培养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多方协作的推进,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倡议多方协作,推动应用型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作者:边恒然,广州工商学院管理学院专任教师、博士;乔鹏亮,广州工商学院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