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谱写水资源保护新篇章

网评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今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来,工程已累计调水超760亿立方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充分释放,初步构筑起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总体格局。

南水北调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由规划时的补充水源,逐步成为河北多地的主力水源和供水“生命线”,清澈的南水“解渴”纾困,从根本上缓解了区域水资源短缺局面,重构了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汩汩清水北上,为华北大地上的河湖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一泓清水”汇聚资源保护效益。从江都水利枢纽起步,通过科学控制沿线64座节制闸、61座控制闸、54座退水闸、97座分水口门,用世界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一级又一级,托举长江水,一路向北流,受水区内城市的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80%提高到97%以上。可以说,南水北调工程正在重塑我国水资源分配格局。作为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向北方50多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助力沿线生态复苏,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有效缓解了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通水以来,输水沿线监测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水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大幅提高,沿线南四湖、东平湖等湖泊彻底摆脱干涸的困境。我们要稳步推进水质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取用水管理秩序、加强水资源保护,更加科学高效地管理保护水资源,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着力提升水资源开发管理能力水平,实现精确精准调水,有力保障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一项工程”传递民生服务温度。曾经,水安全保障能力不足、地下水超采、河湖萎缩等水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聚焦“民之所盼”,南水北调工程让“一水通南北”,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实现了丰水的长江流域与缺水的黄淮海流域联通互补,改变了北方地区供水格局,牢牢守好水质安全底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中,石家庄市、保定市等7个地级市(不含省直辖县市)用上了“南水”,全省城乡受益人口超3000万人。绿色始终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底色,南水北调工程优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提高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群众提供了生活保障水和生产必需水,对全面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科学统筹规划,大力推进数字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水文服务能力,以高质量的调水工程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汪碧水”深化生态经济共赢。一渠清水北上,串联起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重要城镇,推进沿线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充分发挥防洪排涝效益,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品位、改善了沿线民生、美化了人居环境,“调水线”成了“生态线”。中线工程的持续供水,令河北省多个地市摆脱了缺水造成的发展制约,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更加优化配置,为河北省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创造了空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分类施策,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坚持强化统筹,推动产业绿色转型,通过精确定位、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为农业、企业用水及水资源调度提供实时信息,实现水资源监管、调配决策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渠通南北,清流润万家。自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南来之水已成为燕赵大地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不可或缺的供水生命线,推动实现了发展和民生有效对接、良性循环,切实增进了民生福祉,让发展更有温度、让民生保障更可持续。(作者:李非燃)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