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基层党建 > 正文

创新“链式”党建联建机制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积极深化创新强区、人才强区首位战略。作为全省全市高校院所资源最集中的城区之一,辖区拥有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西湖大学等18所高校以及46家科研院所。2024年以来,西湖区深化探索党建联建,以留下街道小和山科学城“链式”党建为牵引,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积累了具有全域性、可持续性的“高校经济”的有益经验。

建堡垒,“组织强链”一体带动。组建小和山科学城“一专班一委三中心”,成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4个功能性党支部,由四链行业领军人物担任党支部书记,深化“书记+链长”的模式,增强企业黏度,推动行业发展。与浙工大校友产业园、浙科大中德科创中心等5大平台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推动校地优质资源共享。链上企业党组织开展自评互评,对表现优异的成员单位,给予表彰,并推选一批优秀项目、示范企业,营造争先创优氛围,将红色堡垒建在“链”上,集聚红色发展动能。

强机制,“效能补链”同向发力。发挥“链式”党建引领带动作用,坚持各领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全区域推进,将高校、科研院所与链上企业、辖区村社、银行等纳入产业生态圈,建立实施创新共赢、产学共研、资金共享、人才共育“四共”工作法,推动“运行管理—清单服务—考评反馈”机制形成闭环,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链上党建”工作格局。深化开展西湖区校地干部“双向互派”工作,推动“一线干部”与“最强大脑”交叉任职、换位思考,进一步助力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一体培养、双向提升。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通、成果共育,构建“校区—街区—园区—社区”融通发展的三生融合生态,推动科研成果更好更快落地西湖、开花结果。

优服务,“惠企延链”强化保障。以党建引领为圆心、党员服务为半径,画好党建工作、企业发展“同心圆”,集中力量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和公共配套设施,厚植未来产业发展空间,构建全链式全周期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通过集聚校地创新用房、子女就学等资源优势,畅通校地人才引育双向政策叠加,充分利用“西小服”“西湖链链看”等重要载体,创新构建“1+17+N”人才服务体系,揭牌成立“青年就业创业综合体”。发挥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作用,为链上企业党组织和党员、职工提供组织生活、学习培训等服务。由镇街党(工)委牵头村社、楼宇、园区与辖区高校、院所党组织进行联建。用好考核“指挥棒”,常态化开展指标赛马、晾晒比拼,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干起来、比起来。擦亮“千名干部联千企”“科技八点半”等特色品牌,选派干部下沉招商引资、服务企业等一线实践锻炼,做好企业用工、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

聚人才,“引才兴链”激发活力。针对产业链上企业“引力”不强、“黏性”不够等问题,着力汇聚干部、党员、人才等先锋力量,凝聚发展强大合力。深化引才育企,实施“建圈强链”人才招引计划,全力推进招大引强行动。开展知名校友回归专项行动,搭建环高校校友合作平台,用“校友圈”撬动“产业圈”。创新“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依托浙工大校庆、浙科大中德论坛等平台,建立产学研“五库”,全力推进招才引智行动。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引入院士7名、国家级人才42人、省部级人才232人、高层次人才500余人、青年人才3000余人,获评英才计划项目25个,集聚10万创新创业人才。

兴产业,“创新锻链”赋能发展。充分发挥高校、高新、高人、高能级平台科创优势,建成高能级科创平台3个、“一高校一园区”特色产业园6个,充分发挥创新平台虹吸效应,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1个,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引进科技类项目367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专精特新企业14家、省科小企业293家。培育高质量主导产业,紧盯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量子信息、智能制造、工业设计三大主导产业,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税收亿元楼6个、千万元楼14个,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实现成果转化项目43个。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委组织部、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办事处供稿)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