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学思践悟 > 正文

新质生产力引领安徽中医药产业革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重要思想对于传统产业,特别是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质生产力理论为中医药产业提供全新视角和方法论

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未来健康产业”是六大未来产业中的一项,未来中医药信息化服务、中药创新药、数字中医循经治疗智能化产业、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合成生物产业可能成为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代表。

在中医药新型医疗服务方面,近年来,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赋能已经成为行业发展方向。2022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关键数字技术攻关。其中包括: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活态传承,支持中医学术流派发展。针对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依托高水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医医院以及中药创新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和支持智能中医设备研发及应用。

新质生产力理论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研究表明,通过引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新质生产力元素,中医药产业能够在从原料种植、药物制备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中实现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这种融合需要确保在保持中医药文化精髓和独特治疗优势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引入现代技术,并强化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国际化发展。

中国的中医药产业因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丰富的历史传承,在全球范围内独具特色。如今,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科技进步的双重推动下,这一产业正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与实施,不仅彰显了国家层面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坚定支持,更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推出支持中医药企业上市融资等激励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潜能。

现代科技,尤其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我们能够更精准地分析和验证中药的药效成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疗效。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医药开始走向世界舞台,国际合作日益增多,这不仅有利于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拓展,也促进了中西医的交流与融合,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

尽管中医药产业前景广阔,但当前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尤其是在创新研发能力方面亟待提升。目前,许多研究和开发活动仍主要依赖于传统经验的传承,缺乏突破性的技术或理论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更广泛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和认可。此外,中医药市场的分散性和领军企业缺失的问题,导致行业竞争力不足、标准化程度偏低,进而影响了中医药产品的市场形象和消费者信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安徽中医药产业的战略选择

安徽中医药产业也面临对中医药传承创新挖掘不够、中药产业发展能级不高、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够紧密、中医药体系仍然不优、要素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进安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新质生产力内涵外延,在战略和策略上进行顶层设计。

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正有条不紊向前推进。安徽省前瞻性地抓住了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基地建设的产业机遇,全面将中医药产业体系的规划融入整体发展规划中,以增强中医药产业在大黄山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通过康养文旅创新驱动,培育中医药新产业业态,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安徽省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革新是中医药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响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而进行的战略调整与升级。革新策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人才战略革新。坚持教育、人才、科技“三位一体”的战略方针,从学科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完善、社会学校科研单位联合等多方位模式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以应对中医药行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是科技创新引领。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中医药数字化升级战略布局,深化中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推动中医药产业实现科技革新。强调技术的原创性、革命性和颠覆性,加快实现中医药领域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产业升级与转型。推动中医药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布局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以新质生产力的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中医药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加强中医药品牌建设,提升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

四是绿色发展策略。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将新质生产力视为绿色生产力,通过绿色生态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在中医药种植、生产、流通等环节,推广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五是政策与制度保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组织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加强中医药法规建设,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革新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六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中医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做好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拓展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范围。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革新提供文化支撑。

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 大学中医药科技园的使命担当

在新质生产力环境下,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已成为专业性大学履行产学研结合和社会责任的关键战略。它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强化与产业界的联系,推动科技成果在社会的广泛应用。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的建立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性的举措。诸如清华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园、浙江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科技园和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科技园等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大学科研力量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完美结合,推动了众多创新技术的商业化与产业化。这些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不仅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还极大地提升了相关行业的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发展模式。

为应对中医药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借鉴上述大学科技园的成功案例,推动整个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安徽中医药大学勇于创新,成立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孵化器,锚定中医药产业的核心产业问题,专注于中医药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如中药药品研发、产品测试分析、药效测试和临床研究等多个方面。同时,设立了针灸创新研究院、中西医结合创新平台和国际中医专家交流中心等机构,旨在吸引和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并有效整合大学的科研资源和企业的生产力。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一个覆盖医院前沿医学研究、科研院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药械企业产业化以及医院临床治疗的完整生态闭环。

为推动安徽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积极借鉴京沪苏粤等地区先进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经验,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这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试点,促进科创服务机构与科研机构的发展,以及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立。这些举措加强了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构建了开放型的创新网络。

不仅如此,安徽省正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将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研院校的基础研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利用空间和成本优势,借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时,安徽省利用自身的空间和成本优势,借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寻求突破与创新。针对现代中医药领域,安徽省聚焦创新和高端化方向,以“小切口”发展“大产业”,树立特色。搭建研发创新平台,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培育研发平台和产业化企业,以期在中医药产业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罗敏  张亚辉)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