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读书 > 正文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公共性逻辑

——评《资本逻辑与公共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和历史语境,如何以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深邃目光洞察时代发展背后的复杂原因,并基于对时代的深度把握来推动当前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必须担负的使命和任务。回到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可以发现,在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中,科学性与规范性、事实性和价值性始终是高度统一的,而这种统一性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中则表现为深刻的资本逻辑批判和鲜明的公共性批判两个重要维度的相互交织。当前,系统了解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全面澄清资本逻辑与公共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由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桑明旭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资本逻辑与公共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一书,突破了以往研究的固有视角,将资本逻辑和公共性之间的关系问题置于唯物史观的基础视域和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框架下予以全面细致的分析,在揭示了马克思的公共性批判之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充分凸显了公共性理论的唯物史观根基,并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和超越中探求破解现代社会公共性危机的根本出路。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之一,该书展现了宽广的理论视野和精深的理论洞察力,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思想空间,是一本值得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的著作。我国著名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郭湛先生在著作的序言中充分肯定了该研究的重要价值并指出,以“资本逻辑与公共性”为主题的探讨对于当前学界之公共性哲学的研究而言,既是一种必要的补充,也是一种有益的深化。

清晰的唯物史观底色和宏大的历史叙事风格是这部学术专著的一个显著特征。该著作对于公共性的研究围绕马克思思想史、西方思想史、资本逻辑发展史和资本形态演变史四条历史叙事线索展开。作者指出,马克思的公共性批判经历了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个历史阶段,并强调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体现了从人本主义到唯物史观、从唯物史观再到唯物史观具体化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马克思审视公共性的哲学立场显然是奠基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在对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阐释以及对当代社会公共性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是一种必要的理论自觉。

清晰的思想层次和严谨的思维逻辑是这部学术专著的另一个重要特征。首先,作者通过提出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现代性及其基本问题,揭示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即资本逻辑和公共性这两个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基本维度。其次,作者基于细致的文本研究,系统阐述了马克思公共性批判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在公共性基本范式上的转换以及马克思对公共性发展的历史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性的发展,以及资本逻辑及其导致的现代社会公共性危机等现实问题。最后,作者在对黑格尔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分析与评价中,揭示了“超越资本逻辑”是马克思对于现代社会公共性危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整体上,著作逻辑层次清晰、论述一环紧扣一环,充分体现了作者学术研究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深刻的现实关切是该著作的又一个显著特征。哲学中的问题研究归根到底是为了以哲学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作者聚焦于现代社会公共性危机的类型、根源以及对策等核心问题,并深刻揭示了公共性这一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真正的价值旨归。作者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公共性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依照资本逻辑的本性,在现代社会,其与公共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彻底调和的,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拯救现代社会公共性危机唯一的出路在于超越并驾驭资本逻辑。同时,该书还直面社会主义公共性建设过程中能否驾驭资本逻辑、如何驾驭资本逻辑等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分析和深入把握,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公共性建设的立场和原则方面的深刻思考。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西方现代化道路同轨并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内在地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体现在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中国方案为代表的公共性原则对资本逻辑所主导的单一主体性原则的超越。这部以资本逻辑和公共性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著作,不仅有力地廓清了马克思的“公共性”概念、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公共性理论,对于我们站在新的全球化时代方位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深化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开辟21世纪唯物史观新境界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价值。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坤鹏)

[责任编辑:王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