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以历史思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作者: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 徐绯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历史”赋予“实证科学”的定义,即“历史”以公正不倚、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过去的人和事物秉笔直书,呈现有闻必录的信史记载。然而历史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文献资料的“考古”,还要对既定的历史事实加以观念和精神层面的分析,探究其在历史发展趋势中的思想价值,挖掘“历史”的重要实质。从历史视角探究物质世界,从整体性视域体现空间和时间上历史视野的宏大,从微观维度反映历史洞察事物本质、规律、未来趋势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究离不开“历史”的助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体现了历史学与哲学的有机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探源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涵盖诸多历史因素,从历史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分析,可以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历史观视野,蕴含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历史主动精神。为此,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历史视域剖析。

思想政治教育映射大历史镜像。思想政治教育有多种存在方式,以历史存在方式最为重要。这其中的历史是一个概念,更是不断丰富着的信息储藏库。历史的时间长度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含量不断增多,历史的空间格局愈发广阔,形成古今中外的思政教育资源,并构成理论研究的基础。大历史观综合了历史时间上的全程视角、历史空间上的全球视野、历史整体上的全局视界,以阶段性和连续性贯通古今,以民族性和世界性连通中外,以前进性和曲折性把握主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感”,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纵向构建的同时,还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结构。人是“历史的存在”,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做“现实的人”的工作,由此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必然要从历史的广度出发,这实际上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根基。

思想政治教育蕴含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一种复合式、多维度的立体思维,体现了作为个体的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在想问题和作决策时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将历史思维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观念的重塑提供内驱动力。从历史分析到现实研究再到科学预见,反映了哲学上认知事物的长线逻辑,人的实践互动是创造性的,而历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选择中,只有探究历史发展规律,才能判断未来走势,作出科学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历史的长线逻辑,使事物“出乎史,入乎道”,以古鉴今的同时做到未雨绸缪。

思想政治教育彰显历史主动精神。历史主动精神涵盖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善于反思的批判精神。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始终伴随着实践活动,“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体现了人改变现实世界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以信息的传递和输送、理论的灌输,使人的头脑产生与外部世界的共频。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目标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使人们清晰认识个人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责任感。李大钊说过:“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以一种向上的力量和饱满热情的状态,激励着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取得伟大成就。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根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积极投身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人的精神样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历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功能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清醒剂”“营养剂”,研读历史如同人照镜子般自我审视,可以“正衣冠、知兴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强历史思维,可以更好地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标。历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丰富教育理念。历史经验启迪人,在总结一般性规律的前提下,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历史有凝神聚力、发人深省的重要作用,挖掘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汲取思想精华以更好地塑造当代人勇往直前、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运用历史思维为基础,通过系统、理性、深入地反思和梳理,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使历史总结成为新的思想理论产生的重要途径。

创新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叙事途径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以结构为核心的机制叙事和以事件为依托的时间叙事。前者注重考察结构和社会结果彼此的关联,后者关注时间序列中的关键节点及其对社会走势的影响。这两种叙事方式都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历史本身是遵循某种规律对于发生过的人和事的一个庞大结合体,客观性是历史的第一属性。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尤其是大历史视野,要求人们把握事物的全过程、全事件、全领域,把握历史的整体链条、延续状态。历史教育的关键在于,直面历史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历史研究为镜像,综合机制叙事和时间叙事两种方式,在局部和整体、节点和过程中开展与时间的历史性相融合的结构性思考,深层次、多维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筑牢育人底线。以历史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即借鉴历史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审视思维向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确保思想方向“不偏航”。唯物史观是人认识历史、研究历史的根本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唯物史观坚持人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真实反应,评价历史要从基本的历史事实出发,还原历史资料,以严密性、完整性克服主观性、随意性,客观评价历史事件,整体性把握历史人物。运用唯物史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全面具体、发展联系、客观公正地看待思想领域方面的问题,强调教育态度的主动性,克服教育理念的主观性。

优化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活动都基于一定的环境,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要件组成,涵盖了历史传统和当下现实。由此可见,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构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历史资源,发挥实践中的历史智慧,使历史存在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创设出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是经过教育实践活动,达成教育目的,更新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强化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增强育人实效。思想观念得到提升后的个体投入到社会实践中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有利于扩大教育内容的传播范围,有助于社会形象的积极塑造,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历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引领作用

历史纷繁复杂,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界定历史研究的范围,发挥历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引领作用,汲取历史营养,这就需要确定历史研究的主要方向。

以历史成就凝聚思想共识。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恢宏的史诗。这些成就见证了中国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坚定历史自信、赢得人民信任的底气所在。因此,要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在全社会形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具有光明前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共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拓展深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以历史经验增强思想感召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坚持”总结概括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这十条历史经验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在强化思想感召力、蓄力开拓实践方面意义重大。探究历史的演变机理,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以历史经验廓清思想迷雾,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以历史规律强化思想引领。回顾历史,就是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踔厉奋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勇毅前行。历史的发展顺应世界大势,融入全球格局是必然趋势。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大历史观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主动求变,积极应变,抓住时机,奋发图强,在时代浪潮中大踏步前行。党员干部要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党性锻炼,践行初心使命,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以历史传统引领文化传承。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从纵向看,历史的精神力量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从横向看,历史精神涉及党和国家事业的各个方面,具有典型性和广泛性。历史精神构成了中国人民的鲜明底色,将优良的历史传统转化为理论创新的思想自觉,形成开放的、发展的科学体系,推动实践发展和社会变革。新时代,要增强历史主动,善于把握机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更好地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思政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学习的重要论述”(项目编号:L22DSZ01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