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全球信任赤字与重建信任的中国方案

【摘要】信任是国际政治中各国关系保持稳定,促进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秩序、国际体系日益呈现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发展趋势,大国竞争加剧、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全球信任日益被削弱,信任赤字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信任赤字会破坏全球共识的达成,影响国际制度的运行以及各国的团结协作。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一直致力于为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增进国际社会团结互信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来,中国可以在理念、方案和行动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推动各国树立对未来发展和前进目标的信心,树立对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信心,树立对大国关系以及对全球共同发展和共同迈向现代化的信心,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信任赤字 重建信任 国际秩序 中国方案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8.002

【作者简介】孙吉胜,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基地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语言学、全球治理。主要著作有《语言、意义与国际政治——伊拉克战争解析》、《国际政治语言学:理论与实践》(主编)、《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等。

当前,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经历复杂深刻变化,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竞争加剧,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危机冲突此起彼伏,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不时受到挑战。全球性问题日益影响人类的生存与福祉,全球治理任务日益艰巨。各国对彼此的感知、认知和态度不断变化,对当前国际秩序、世界和平与安全、全球经济发展甚至人类未来的共识日益减弱,困惑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信任赤字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信任会影响人和人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相互认知、态度和行动,会影响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互动方式,尤其会影响国际合作的推进。近年来,由于信任赤字加剧,全球共识不断减少,合作制度不时失效,国际合作、协调行动的推进受到阻碍,使世界面临分裂分化风险。国际社会必须重建信任,这也是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以“重建信任”为主题的一个原因,充分显示出国际社会对信任赤字的高度关切和忧虑。与会人员普遍担忧,信任缺失会加剧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和平发展的风险。当前,各国迫切需要思考导致信任赤字的原因,明确重建信任的努力方向。未来,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可以从理念、方案和行动等方面为全球重建信任继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为何出现全球信任赤字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不断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思潮碰撞不断,各类全球性问题给全球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世界充满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信任赤字成为当前国际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信任作为一种稳定的信念,强调行为体认为对方可以信赖,并基于这种判断进行互惠合作,信任因此在维系社会共享价值和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信任也体现在对预期的信心,相信其他行为体也会做正确的事。[1]各国相互信任是稳定发展关系和解决各类全球性挑战的基础,影响国际合作的成败。但是,建立和维护信任并非易事,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特点本就使各国难以信任彼此的动机和行为,而一次危机、一次事件、一个行动等就可能使信任受损,甚至会导致信任崩塌。当前,导致全球信任赤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各国对自身、对彼此以及对世界的态度和认知随之改变,多重变化削弱了彼此间的信任。二战后,各国的实力分配和力量对比塑造了当时的国际体系,也形成了各国间相对稳定的认知和态度。二战结束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70%以上。在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中,西方大国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各领域发挥主导作用。七国集团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世界经济,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有三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缩小。2008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51.3%,首次超过了发达经济体所占份额;2022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所占份额进一步提升至58.3%,比发达经济体所占份额高出16.6%。[2]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80%,而中国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发达国家长期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无论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是新冠疫情,或是当前的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美国等西方大国已经无法单独有效应对。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近期撰文称,在这个世界上,美国已不再拥有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3]这一变化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他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其中包括美国所认为的竞争对手,也包括其盟友。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的发展重心也在不断变化,二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欧美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大西洋沿岸是主要区域,而2019年亚洲经济总量的全球占比为34%,美国与欧盟合计占比为31%。有学者强调,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大西洋主导的经济正在被21世纪以亚洲为中心的经济所接替。[4]

伴随着实力和区域力量对比的变化,各国对自身、对彼此、对整个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认知和态度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各国的行为。发达国家一方面努力维护自身在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中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则对中国等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诸多不适、焦虑甚至恐慌情绪,并开始采取一系列防范、遏制措施,从多个方面护持自己的霸权。美国把中国定位为“唯一竞争对手”就是典型的例子。大国关系的不断变化不仅影响双边关系,也直接影响国际秩序和各国对国际秩序的感知与信心。与此同时,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集合体,“全球南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日益增强,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高达40%以上,[5]“全球南方”国家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选边站队或是依附某个大国,而是积极提升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和表达自己的主张,日益成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这一系列变化都在重塑各国的观念、认识和信念,其在不确定性中对彼此的意图、行为、话语产生了诸多疑虑和猜忌,甚至误解和误读,不断侵蚀着各国间原有的互信基础。

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深刻调整,诸多不确定性削弱了各国对当前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信任。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主要反映了当时的世界格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使数亿人摆脱贫困,推动了人类整体的发展与进步。但是近年来,国际秩序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诸多局限和问题逐渐显现,在讨论国际秩序时,国际秩序转型、秩序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变革、失序甚至国际秩序坍塌等成为高频词汇,这体现出人们对当前国际秩序整体稳定性以及未来走向的困惑。人们普遍认为西方主导的所谓自由秩序面临一系列问题,不再相信当前的国际秩序可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可以及时有效应对人类面临的问题。例如,新冠疫情暴发后,很多学者表达了对国际秩序的忧虑,很多文章尽管是在讨论疫情,却直接以世界秩序为标题,如《疫情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6]《新冠疫情将如何重塑世界秩序》[7]《病毒可能重塑世界秩序》[8]《新冠危机会是对自由世界秩序的致命打击吗?》[9]等。这些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世界秩序正在经历变化,而新冠疫情防控既是对世界秩序正在经历的深刻复杂变化的反映,也将进一步加速和强化这些变化,使世界中心从西向东转移。其中,很多学者谈到美国的表现、美国领导力、美国主导和能力缺失以及中美关系变化对世界秩序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新冠疫情将改变世界秩序,并指出过去美国一直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而其在抗疫过程中的表现则表明美国在衰退,美国放弃了对世界的领导。例如,挪威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伊维尔·纽曼(Iver B. Neumann)等认为,美欧等西方国家在应对新冠疫情时的能力不足可能是西方自由秩序终结的开始。[10]信任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他人的能力和意愿保持乐观,显然各国对当前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能力已不再持乐观态度。

大国竞争加剧,大国互信缺失,削弱了各国对大国以及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的信任。大国关系是影响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大国之间实力对比、权力分配、利益格局等都在发生变化,大国关系日益凸显现实主义竞争色彩,地缘政治、传统安全强势回归,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关系复杂程度加深,并外溢到科技、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大国关系在不断改写世界议程。2016年以来,中美关系不断变化,美国将中国视为“世界上唯一有能力挑战现行国际体系的国家”,并联合其盟友从多个方面对中国进行全面遏制、打压,中美关系一度陷入低谷。这在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在双边关系中日益普遍。美国与俄罗斯更是长期处于竞争对抗状态。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俄之间相互不信任程度降至史上最低水平,两国关系不断恶化。2022年,美国在其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把俄罗斯定义为“非常危险的国家”,认为其对“国际秩序”产生“持续威胁”,是美国的“严重威胁”。[11]俄罗斯与欧盟更是进入全面对抗状态,北约被认为是从“脑死亡”到“复活”,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军事联盟。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全面制裁、孤立。有学者强调,乌克兰危机标志着历史逆转的时刻,将世界重新推向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集团的方向。[12]

大国间竞争和对抗的加剧不仅给诸多双边关系带来消极影响,也会影响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的权威和信用,进而影响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的稳定性。国际组织及其相关规则规范是国际秩序运行的基础,需要相关国家尤其是大国共同遵守和维护。特朗普任美国总统期间,美国接连退出多个国际组织、协定和条约等,如《巴黎协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万国邮政联盟等。而拜登就任总统后,美国又重返《巴黎协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侵蚀了这些国际组织和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影响了这些国际组织的资源、威信和治理能力,对其本身以及相关规则规范也是一种削弱。而美国也被视为正日益在其推动创建的机构和规范之外行事,帮助削弱世贸组织等机构。此外,在国际规则的运行过程中,一些国家经常采用双重标准,这也影响了人们对当前国际秩序的信任,尤其是针对“谁的规则”“谁需要遵守规则”“违背规则会怎样”产生了诸多疑问。例如,在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这两个问题上,一些西方国家持完全不同态度,对俄罗斯的行为进行了明确批评和指责,对巴以冲突则选择沉默或逃避。

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上出现治理赤字,削弱了各国对全球治理体系的信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人类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手段、资源、技术等更加丰富多样,但近年来全球性问题却在不断增多,日益威胁人类的安全甚至生存,全球治理体系不时陷入治理失灵、失效甚至失败的境地。例如,新冠疫情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一个大考。面对如此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在疫情暴发初期,全球治理体系却处于部分失灵状态,各类国际组织反应、行动迟缓;国际机制部分失灵;大国间协调合作难度大,领导缺失;[13]各国基本各自为政,全球治理陷入困境。随后,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波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二战以来人类面临的一场最严重的危机,危机从公共卫生领域外溢到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气候变化是人类急需共同应对的另一个全球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界就开始联合应对气候变化,但是该问题却日益严重。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称,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所有气候指标都响起了警报,全球范围内的热浪、洪水、干旱、野火和热带气旋等影响了数百万人的日常生活,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4]气候变化导致的各类问题层出不穷,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些岛国的国土甚至直接受到威胁。与此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活动边界的拓展,网络、外空、深海、极地、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成为全球治理的新疆域,人类需要应对诸多治理盲区。近年来,各国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相关治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图像生成、设计及语音合成等变得非常容易,模糊了事实与虚构的边界,虚假信息也因此日渐增多,虚假信息本身就会加剧各国间的误解和不信任。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信息战、认知战、舆论战、心理战、混合战在国际政治议程中被日益关注。规范人工智能的使用,合理应对其发展带来的新的伦理和技术挑战变得日益紧迫。这些挑战迫使人们对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进行深入思考。

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削弱了各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信心。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发展进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欧美发达国家造成严重影响,也极大冲击了全球经济体系,给包括投资、贸易、市场信心、消费、就业乃至社会稳定等带来了消极影响,很多国家经济低迷,长时间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近年来,国际政治中的一些变化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迭起。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特朗普政府挑起中美经贸摩擦。拜登就任总统后,美国继续对华加征关税,还拉拢盟友试图重塑世界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对华“脱钩断链”“去风险”,打造“小院高墙”,推行“友岸外包”等。有经济学家指出,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对中美贸易乃至世界贸易秩序都造成了严重破坏,其负面效应波及许多发展中国家。[15]新冠疫情更使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旅游业、餐饮业等受到重创。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美启动对俄制裁,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欧洲成为能源危机重灾区,欧洲经济停滞不前。乌克兰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粮食危机,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2022年,45个国家或地区总计约2.05亿人处于“危机”甚至更严重级别的“粮食不安全”之中。[16]巴以冲突不仅带来了局部冲突与战争,也给全球经济带来消极影响。胡塞武装对红海贸易路线的袭击引发了人们对石油价格、海运价格和国际贸易的担忧。这一系列变化都给全球经济蒙上了阴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9%,低于2023年的3.0%,也低于3.8%的历史(2000年~2019年)平均水平。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开幕当天发布的《首席经济学家展望报告》显示,多数受访经济学家担心,地缘冲突加剧或将导致经济分化加剧,加大南北差距。[17]

全球信任赤字产生多方面影响

当前,全球信任赤字的加剧日益削弱国际社会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共识,致使合作制度失效,也影响各国团结合作行动的推进以及对未来的感知和预期,为当今世界增加了更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信任赤字不断削弱全球共识。在重要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是过去一段时间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但是这些共识正被不断削弱,在很多方面都有突出体现。一是在对全球化的认知和态度方面。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资本、商品、技术、人员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1990年到2010年,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速高达5.51%。[18]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国对全球化所持的基本共识以及各国之间相互信任和对努力方向的普遍认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优势互补,无论是在产业布局还是资金、资源分配等方面均是如此。而近年来,各国对世界整体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共识日渐减少,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出现了分歧,而分歧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各国的决策和具体行为。2016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对全球化、国际秩序和国际组织等的认知和态度发生巨大改变,并直接转化为具体行动。美国产生了“全球化不利己”的认知,认为“全球化令美国吃亏,而世界多国包括美国的盟友都在占美国便宜”。例如,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推动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等。特朗普政府还发起针对多国的贸易战,启动多项贸易调查,不仅涉及中国,也涉及部分欧盟国家、以及加拿大、韩国、日本等美国盟友。二是在涉及全球发展和安全的理念和认知方面。美国从坚持“全球主义”改为推行“美国优先”。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也产生了世界性影响。与此类似,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欧洲一体化进程一直被视为区域一体化的典范。然而,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给欧洲一体化带来巨大冲击,也削弱了欧盟的整体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在安全领域更是如此,由于各国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缺乏基本共识,分歧日益加剧,最后甚至导致兵戎相见,乌克兰危机即是典型案例。冷战结束以来,北约不断东扩,俄罗斯认为这是挤压其生存空间,威胁其安全,是对其利益的直接侵犯,而其对乌克兰采取行动是保护自身国家安全,是捍卫主权和国家利益的正当行为。[19]美国及欧盟各国则认为俄罗斯此举是推行扩张主义,认为乌克兰危机是民主与专制、自由与压迫、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与野蛮武力统治的秩序之间的战役。[20]芬兰、瑞典更是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胁,芬兰于2023年4月正式加入北约,而瑞典结束其200多年的中立状态也于2024年3月加入北约。这些叙事、认知的差异、分歧甚至对抗使欧洲再次陷入危险境地。面对如此多的共识缺失,世界该何去何从?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21]在十字路口面前,各国迫切需要顺应历史潮流,在关乎人类和平、安全、发展的重要方向问题上达成共识。

信任赤字影响国际制度的有效性。国际秩序的维护有赖于各类国际组织、国际机制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各国对国际规则和国际规范的遵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联合国及其各专门机构在维持国际秩序的和平与稳定,应对各领域具体问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近年来,各类国际制度面临不同形式的问题和挑战,失效时有发生,“不合作”屡见不鲜,国际组织的能力、权威和信誉不断受到侵蚀。在全球经济与贸易领域,世界贸易组织在促进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制定贸易规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却陷入了重重困难。多哈回合谈判自启动以来举步维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农业政策问题上的分歧始终无法弥合。2008年7月,因美国在发展中成员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问题上拒绝让步,谈判陷入僵局,历经多次协商均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被搁置至今。世贸组织上诉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对国际贸易争端进行终审判决,其裁决结果具有强制执行力。然而,2019年12月,由于个别国家利用一票否决机制单方面阻挠上诉机构遴选新成员,导致该机构只剩最后一名“法官”,致使世贸组织遭遇成立近25年来的首次停摆,这也进一步凸显了世贸组织面临的严重危机。世贸组织已难以有效应对全球经济分化、动荡的风险以及全球贸易日益碎片化带来的挑战。有评论认为,决策机制失灵、无法有效应对多哈回合谈判中成员间多方利益的复杂博弈、领导力真空、核心成员的角色从相关规则和机制的塑造者和推动者转变为撼动者和破坏者等都是导致这种僵局的原因。[22]在安全领域,联合国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截至2024年3月,已有3万多巴勒斯坦人死亡,7万多人受伤。2023年10月27日,第十届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以压倒性高票通过了由约旦等48个国家共同提出的决议草案,呼吁立即实行持久和持续的人道主义休战,而以色列却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对加沙展开大规模军事报复行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最后援引《联合国宪章》第99条,敦促安理会采取行动,这也是自1989年以来联合国秘书长首次援引这一条款。2024年3月,中国在联大关于否决权使用问题会议上也强调,加沙冲突爆发近5个月以来,安理会要求停火的行动被美国第四次强行阻挠,中方对此深表失望。安理会的表决结果清楚表明,在加沙停火问题上,绝大多数安理会成员意见一致,但美国却一意孤行滥用否决权,扼杀了安理会的共识。[23]在全球性挑战的应对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本应在应对全球疫情中发挥领导作用,但是,美国却在新冠疫情期间宣布退出世卫组织,暂停了对该组织的所有资助,拒绝履行自己的大国责任,致使世卫组织一度陷入资金困境。

信任赤字影响国际合作、协调行动的推进。信任缺失必然影响各国关系及各国对彼此的认知,而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阻碍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各国更加倾向于从本国利益出发,在该采取行动时行动滞后甚至抵制相关行动,这导致国际合作行为减少,冲突对抗风险加大。信任也正是在一次次事件、一次次危机、一次次行动中被逐渐侵蚀和削弱,导致信任赤字不断加剧。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也面临很多全球性挑战,衰退风险、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通货膨胀、气候危机、不平等加剧等问题的有效解决都高度依赖各国的政治意愿和行动,需要更加有效的多边协调与合作。然而,当前全球信任赤字的加剧却极大阻碍了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行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明确指出,各国在紧迫全球问题上的合作愈显不足,该论坛对全球合作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发现,自2020年开始,全球合作水平整体下滑,和平与安全、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合作不断减少,仅在气候与自然、贸易与资本流动、创新与技术等领域仍有亮点。[24]各国合作协调行为的减少在很多领域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排放量大的发达国家必须首先采取行动,迅速减少排放,较富裕的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但是,在实践中,发达国家长期不兑现承诺,为履行气候责任和义务所作出的实际行动更是微乎其微,这极大挫伤了各方实现气候目标的信心,也削弱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信,使南北分歧加剧,减缓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行动。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强调必须在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之间建立信任。[25]研究信任的学者也指出,当国家意识到自己处于一种不合作均衡(noncooperative equilibrium)时,即外部环境压力阻碍信任的情形,国家间就不可能合作。[26]

信任赤字使国际社会面临分裂分化风险。近年来,信任赤字在各大国之间尤为明显,信任缺失加深了大国间的怀疑和猜忌以及误解和误判,更加剧了大国间的竞争和对抗。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中美关系不断变化,战略互信缺失,各领域的合作不同程度减少,竞争加剧,美国在经济问题、南海问题等诸多领域对中国采取咄咄逼人的立场和无理的政策压制。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发布首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将中国定位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2022年10月,美国白宫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仍将对中国的防范和压制放在战略首位,将中国视为美国面临的“最大地缘政治挑战”,提出中国是唯一一个既具有重塑国际秩序的意图,又具有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来推进这一目标的竞争对手,是美国最重要的竞争对手。[27]“新冷战”“脱钩”等一度成为国际舆论场中描述中美关系的常用词汇。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联合盟友支持乌克兰,全面制裁、孤立俄罗斯,各方地缘政治矛盾和利益冲突更加凸显,欧洲陷入“热战”和“新冷战”的风险之中。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全球军费开支趋势报告》,战争和不断加剧的紧张局势使全球各地军费开支出现了过去10多年来的最大增幅。[28]2024年4月,英国首相苏纳克在与北约的会谈中承诺,到2030年将英国国防开支占GDP的比例提高到2.5%,使英国国防开支处于“战时状态”。[29]此次危机还外溢到其他地区,例如,美国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博弈加剧,使北极地区成为两国又一角力场。巴以冲突爆发后,不同国家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不同态度也使世界更加撕裂,这种撕裂绝不仅限于加沙地带和中东地区,而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均有所体现。巴以冲突的影响也蔓延至美国社会内部,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校园内,因为巴以冲突,发生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美国对以色列的态度也不断激起中东各国民众的反美情绪,激化了中东地区国家与以色列的矛盾。有学者指出,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加剧全球阵营分化,在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针对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的历次会议和投票表决中,各国的分歧分化日益明显。尽管许多国家就乌克兰危机谴责俄罗斯,却鲜有国家追随美欧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全球南方”的态度不仅体现了其对两个冲突的立场,也体现出其对当前国际格局与秩序的不满。[30]

重建全球信任的中国方案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新政策新倡议,以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优化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力量。未来,中国仍将为重建全球信任继续作出重要贡献。

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国际社会树立对未来发展和前进目标的信心。重建信任首先需要使各国树立正确的理念和信念,正确的理念不仅反映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更通过明确各国的共同目标影响世界的未来发展方向。正确的理念必须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潮流,唯有如此,各国才会愿意为之共同努力。尽管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中国一直强调,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历史自信。[31]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答案,科学回答了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突破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汇聚了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关头,为人类向何处去指明了正确方向。[32]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其理论内涵不断丰富,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和平、安全、发展、环境等领域的问题和挑战指明了具体方向和努力目标。在实践中,中国也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目标,积极携手各国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未来,中国需要推动世界各国充分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和影响,继续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转化为具体有效的行动。首先,需要讲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通过阐明公道正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等理念,展示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推动各国就“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达成更多共识,推动“中国理念”转化为“世界行动”,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力。其次,坚定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价值是实现目标的精神导向,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简单强调西式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忽略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诉求和利益关切。中国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简单的民主自由相比,更能反映全人类的整体价值追求。再次,需要讲清楚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和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中国一直在双边、多边和具体问题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中国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行动转化为高质量建设,相关实践的开展有力促进了国际合作和各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繁荣,也积累了众多精彩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故事。把这些合作理念和合作故事讲清楚本身也会为当今世界增添更多合作语言,注入更多正能量。最后,需要讲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思考、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类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角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强调全局观、历史观。推动国际社会真正理解这些内容,才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继而更好地指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决策和行动。

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各国树立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信心。尽管当前国际秩序面临诸多挑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凸显,联合国仍然是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广大中小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平台,也是各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仍是国际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也最能有效凝聚国际共识。中国一直强调,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联合国的地位必须维护,不能取代。[33]同时,也要看到联合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新现实,尤其是亟需快速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联合国框架下,各国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使全球治理架构更加均衡,以更加有效地应对全球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坚持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并推动与联合国的重要议程对接。无论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全球发展倡议,都旨在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繁荣,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安全挑战,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强调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这些倡议和原则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高度一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各国相互学习借鉴、增进文明交流、促进民心相通,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此外,《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都体现出中国携手各国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的努力。

推动重建大国互信,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使各国树立对大国良性互动的信心。大国对全球战略稳定负有关键责任,大国关系稳定,国际秩序就会稳定。而国际形势越是变乱交织,大国越有责任相向而行,越应展现应有的格局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34]大国关系稳定也是国际社会的期待。2024年3月,包括澳大利亚前外长鲍勃·卡尔(Bob Carr)、加雷斯·埃文斯(Gareth Evans)在内的50余位澳大利亚各界人士联合撰文,呼吁缓和中美关系,呼吁中美两国建立合作性安全,相互尊重、相互承认,并强调要创造中美两国能够在地区和全球就地缘政治问题开展合作的氛围。[35]当前,面对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各大国更须加强团结,超越分歧、管控风险,共同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共同促进平等有序的多极化。

中国一直强调,大国竞争不应是这个时代的底色。国际形势越动荡,大国越要加强协调;风险挑战越突出,大国越要增进合作。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大国间的互信和合作,努力推动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保持总体稳定,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并积极推动新兴大国间的团结合作。针对中俄关系,中国继续推动保持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水平运行,推动两国关系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基础上稳定发展,打造大国关系新范式。针对中美关系,中国始终保持对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为原则,强调双方应以和为贵、以稳为重、以信为本,推动中美关系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中国努力发展合作、自主、共赢的中欧关系,推动中欧关系更加稳定、紧密,排除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干扰,塑造双方“伙伴而非对手”的定位,使中欧共同成为多边主义的践行者、开放发展的倡导者、文明对话的推动者。在应对与大国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时,中国努力斡旋,劝和促谈,坚持以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合理管控分歧和风险。

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树立对全球共同发展的信心。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等不时受到破坏,全球贸易呈现出碎片化、区域化态势。尽管如此,中国始终坚持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格局。在过去这些年里,中国经济总体保持稳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中国GDP增速达5.2%,贡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经济增长。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面对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及民粹主义等思潮的泛起,中国仍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过去十年里,中国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国际合作,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建设包容普惠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中国主动敞开对外开放的大门,积极发挥进口博览会、服贸会、消博会、链博会等平台的作用,促进贸易畅通。同时,中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近期,中国还陆续与一些国家互免签证或单方面免签,为外国人来华投资兴业、旅游学习提供更多便利。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同世贸组织发达成员相当水平,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到31项以下,制造业准入全面放开,服务业开放加速推进。[36]未来,中国将推动商签更多高标准自贸协定,扩大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稳定畅通,继续合力搭建好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链博会等国际合作平台,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各国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带来更稳定预期、更长远利好。[37]只有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才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努力发挥自身发展优势,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不断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实现现代化的信心。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8亿多人摆脱贫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为30%、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已经形成200多个成熟的产业集群,不论是产业体系的总体规模、完备程度还是配套能力,都能够满足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优化全球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全球生产能力作出了巨大贡献。[38]中国式现代化既成功吸收借鉴了其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也是中国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现代化的理论、实践与知识体系,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同时,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发展道路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追求和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借鉴和选择,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对未来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中国将继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努力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现代化,促进人类的整体发展与进步。

结语

信任是保障各国关系稳定、促进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的重要前提。信任赤字由多种原因导致。当前,信任赤字已经影响国际政治的方方面面,世界迫切需要重建信任。国际社会能否超越分歧、弥合信任赤字、团结合作关乎人类未来。各国需要顺应人类发展大势,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树立对未来的信心。唯有如此,人类才能够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信任赤字由一系列事件、危机等诱发的质疑、猜忌、失望、焦虑等所导致,而恢复和重建信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国际社会长期的务实努力。重建信任不仅涉及树立正确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各国要争取在关键领域达成共识,并采取务实行动,做到言行一致、相向而行,努力推动产生可视性成果。中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大国责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携手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实践平台,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增进了发展中国家对实现现代化的信心。未来,中国将继续在理念、方案和行动方面为重建全球信任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理论创新与国际传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ZDA126)

注释

[1][26]J. Ruzicka, V. C. Keating, “Going Global: Trust Re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ournal of Trust Research, 2015, 5(1).

[2]寰宇平:《携手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人民日报》,2024年3月26日,第3版。

[3]W. J. Burns, “Spycraft and Statecraft Transforming the CIA for an Age of Competition,“ Foreign Affairs, 2024, 103(2).

[4]《外媒:世界经济重心正向亚洲转移》,2021年4月16日,https://m.gmw.cn/baijia/2021-04/16/1302236059.html。

[5][32][33][36][37]《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2024年3月7日,https://www.fmprc.gov.cn/web/wjbzhd/202403/t20240307_11255225.shtml。

[6]H. A. Kissinger,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Will Forever Alter the World Order," Wall Street Journal (Eastern Edition), 3 April 2020.

[7]A. Acharya, “How Coronavirus May Reshape the World Order?“ The National Interest, 18 April 2020.

[8]K. M. Campbell, R. Doshi, "Coronavirus Could Reshape Global Order," 18 March 2020,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china/2020-03-18/coronavirus-could-reshape-global-order.

[9][10]I. B. Neumann, O. J. Sending, “Will the Corona Virus Be the Deathblow of the World Order,“ Norwegian Daily Aftenposten, 23 March 2020.

[11][27]"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The White House, 12 October 2022,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

[12]G. J. Ikenberry, "Three Worlds: The West, East, and South and the Competition to Shape Global Order,"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24, 100(1).

[13]孙吉胜:《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年第5期。

[14]尚凯元:《加强国际合作 加快气候行动》,《人民日报》,2024年3月27日,第15版。

[15]《新闻调查|美国从对华贸易战中得到了什么》,2024年3月27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40327/503bcff36dcc42bd9ae9f943ef372316/c.html。

[16]冯维江:《乌克兰危机升级一年来的国际影响》,《光明日报》,2023年2月22,第12版。

[17]《达沃斯论坛呼吁重建信任共创美好未来》,2024年1月19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1/content_6927170.htm。

[18]国纪平:《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评美国一些战略迷误的危险(上)》,《人民日报》,2019年6月14日,第1版。

[19]《普京2024国情咨文(全文):未来六年,俄罗斯要实现这些目标》,2024年3月4日,https://www.guancha.cn/f-putin/2024_03_04_727138_s.shtml。

[20]"Remarks by President Biden on the United Efforts of the Free World to Support the People of Ukraine," 26 March 2022,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peeches-remarks/2022/03/26/remarks-by-president-biden-on-the-united-efforts-of-the-free-world-to-support-the-people-of-ukraine/.

[21]习近平:《同舟共济创造美好未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8日,第2版。

[22]陈珂:《拯救世贸组织》,2021年12月13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005901999738011&wfr=spider&for=pc。

[23]《耿爽大使在联大关于否决权使用问题会议上的发言》,2024年3月5日,http://un.china-mission.gov.cn/hyyfy/202403/t20240306_11254140.htm。

[24]《达沃斯再吁“重建信任” 中国积极作为引领合作》,《中国青年报》,2024年1月19日,第6版。 

[25]B. Ki-moon,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General, 27 July 2019,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https://www.un.org/sg/en/content/sg/speeches/2009-07-27/adapting-climate-change.

[28]"Global military spending surges amid war, rising tensions and insecurity," SIPIR, 22 April 2024, https://www.sipri.org/media/press-release/2024/global-military-spending-surges-amid-war-rising-tensions-and-insecurity.

[29]《英首相增加国防预算 宣布进入“战时体制”》, 2024年4月23日,www.chinatimes.com/cn/realtimenews/20240423005743-260408?chdtv。

[30]M. C. Pires, "Call for Action the Global South, Having Gained Its Voice, Advocates an Effective Rules-based Order," China Daily, 20 February 2024,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2/20/WS65d3ea3ca31082fc043b7fcb.html.

[31]《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2023年12月28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content_6922977.htm。

[34]《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全文)》,2021年4月20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1-04/20/c_1127350811.htm。

[35]B. Carr, G. Evans and 50 Australian Signatories, John Menadue's Public Policy Journal, "Détente: Towards a Balance of Power Between the USA and China," 21 March 2024, https://johnmenadue.com/detente-towards-a-balance-of-power-between-the-usa-and-china/.

[38]《李强在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特别致辞(全文)》,2024年1月17日,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zyjh_674906/202401/t20240117_11225344.shtml。

责 编/包 钰 美 编/梁丽琛

Global Trust Deficit and China's Proposition and Efforts to Rebuild Trust

Sun Jisheng 

Abstract: Trust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foundation for maintaining stable relations among countries,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jointly addressing global issues. In recent years,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system are witnessing more instability and uncertainty, with the intensifying competition among major countries, the sluggish growth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increasing challenges from global issues. Mutual trust has been increasingly eroded and weakened, and trust deficit has become a prominent issue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needs to deal with. Trust deficit influences consensus build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the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among countries. As a responsible major country, China has always been committed to contributing Chinese wisdom and action to better address global challenges an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and mutual trust. In the future, China can continue to play its role in contributing Chinese ideas, policies and actions for the world to rebuild trust, promoting people's confidence in futur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more effective global governance, stable and sound major country relations, and global common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With all these ideas and action, China will promote together with all the other countries the building of a bright future for world peace, security,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Keywords: trust deficit, rebuild trust, international order, China's proposition

[责任编辑:包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