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案例 > 正文

桂林画卷

秀甲天下的山水,源远流长的历史,绚烂多姿的文化,让桂林成为世界旅游名城和中国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站便来到桂林市,强调要将桂林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城市,为桂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指出明确方向。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肩负新时代历史使命,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目标引领下,桂林以更加昂扬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高起点谋划:向着世界再出发

春有烟雨漓江、夏有青山滴翠、秋有霜林尽染、冬有白鹭眠沙……桂林的美似一幅流淌的水墨画,饱含着生命的活力与绿色的诗意。

秀美山水是桂林的金字招牌。改革开放以来,桂林累计接待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300多人次、入境过夜游客超4000万人次。旅游产业成为桂林重要支柱产业,桂林也成为境外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与同时成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的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相比,桂林的发展还大有潜力可挖。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形势和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桂林必须识变应变,实现新的突破。

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给桂林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桂林发展在更高水平上成为国家战略。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桂林等地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2023年9月,国务院批复《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表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发展阶段为桂林擘画的宏伟蓝图,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桂林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爱。桂林市将切实扛起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全力推动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

新目标,需要新的定位。

什么是世界级旅游城市?桂林市市长李楚认为,是在承载和展现人类共同价值、形成和保持高水平商业环境、激发和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达到世界前列,形成具备世界范围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美好旅居生活新空间的新型城市。

通过认真梳理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自治区、市两级党委、政府高位谋划,厘清桂林新的历史方位,确定“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总体思路,朝着建设世界级山水旅游名城、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世界级康养休闲胜地、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一城一都一地一中心”的具体目标迈进。

新使命,需要新的作为。

广西将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视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牵引性工程,成立自治区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2022年9月,自治区出台《支持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若干政策措施(试行)》。

广西将加快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作为推动全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陈娟介绍,2022年以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争取和统筹资金超过40亿元,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113.69亿元,支持桂林市重点项目建设。自治区各部门和相关企业也都行动起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推进中国·东盟桂林灌阳户外冰雪旅游训练基地、桂林古宋城文化休闲街区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文旅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广西旅游发展集团在桂林累计投资超13亿元。

桂林市明确“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成立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四家班子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组建“一办十组”形成专班专抓工作机制;设立工作推进中心;各项规划编制顺利推进,100项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全面实施。

“中心刚成立的时候,就在一个小会议室,八九个人,搬来电脑架起线就干起来了。”桂林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工作推进中心副主任廖国新说,“大家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内外旅游城市你追我赶,自治区内的北部湾城市发展势头迅猛,桂林正处于关口,不进则退。”

新机遇,需要新的状态。

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2023年2月,桂林市兴安县政协主席、县旅游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庄慧琼接到一个任务:参与申办世界运河大会工作。

“当时我就蒙了。这可是世界运河大会,一没有专业团队,二没有国际资源,去哪里找‘世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庄慧琼仍然下意识地挠了一下头。

任务必须完成!庄慧琼开始“满世界找‘世界’”。先上网查到世界运河大会的主办方是内河航道国际组织,又辗转了解到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秘书处设在扬州,而扬州举办过世界运河大会。一大圈下来,向谁申办、向谁借鉴总算有了眉目。随后,桂林市组织团队赶赴扬州调研,邀请内河航道国际组织负责人到兴安实地考察。2023年7月,世界运河大会研讨会暨灵渠论坛在兴安县成功举办。当年10月26日,桂林市获得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举办权。

短短8个月,梦想奇迹般变为现实。庄慧琼深有感触:“原来世界不在别处,只要我们放眼,就是世界。”

今年2月28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主题边会上,一张20元面额人民币吸引了各国环境部长的目光。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陈亮通过人民币上的漓江美景介绍了中国政府在漓江生态保护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以及漓江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突出成效,并分享了志愿者保护漓江的故事。

3年来,桂林走向世界蹄疾步稳。桂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军介绍,2022年11月,“瑶族油茶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2022年12月,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灵渠景区已启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桂林正在申报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等大奖。

《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了“三步走”目标:2025年取得突破性进展,2030年取得标志性成果,2035年跻身世界级旅游城市第一方阵。

今年是桂林全面实施规划的开局之年。新春开工第一天,桂林市召开规划实施工作推进会,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全力以赴、争分夺秒,举全市之力,推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标准保护:明镜可拭不可琢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从中国五岭之一的越城岭猫儿山发端,逶迤214公里的漓江,连同两岸的青山、奇石、流泉、飞瀑,在天地间铺展开了壮美画卷。

桂林的山水之美天下皆知,桂林的山水之脆弱却鲜为人知。由于补给源头少,漓江夏季水流充沛,冬季却有断流之虞;群峰涌起的喀斯特地貌,有的山体一度遭到滥采乱挖的破坏。

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是全市第一位的任务。桂林要以发展眼光和全球视野,以世界一流的保护水平守护好世界级山水品质。

坚持“明镜可拭不可琢”,轻“人为”重“天造”,桂林全力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完整性。

——昔日“九龙治水”,如今“握指成拳”。

成立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管委会,由市委书记兼任党工委书记,市长兼任管委会主任,从更高层面统筹漓江保护工作。

2021年,《桂林市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重新修订,将生态环境保护以目标责任状方式纳入全市绩效管理。

自治区和桂林市将保护桂林山水纳入法治化轨道,颁布了《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桂林市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例》《桂林市禁止乱挖滥采砂石土矿产资源规定》等一系列法规,创新构建行政执法、司法联动、纪检监察、法规管控“四位一体”法治保护体系。2022年漓江治理入选国家首批美丽河湖案例。

——设立“漓江保护日”,组建“二郎神战队”。

2022年起,桂林将每年4月25日定为“漓江保护日”。2023年10月,桂林在全国地级市中首创发布生态环境报告《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主动接受公众监督。今年4月25日,广西生态环境厅、桂林市发布《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23年)》,并首次发布《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报告》,“漓江指数”是全国首个用于评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保护工作的综合指标体系。

2022年4月25日,桂林市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成立揭牌。桂林率先在全国建立公安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17个县(市、区)也相继成立县级公安生态环境保护大队,172个公安派出所加挂生态环境保护中队牌子,1684个行政村以“一村一辅警”机制为基础,设置生态环境保护员。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吉华说:“这支队伍被称为‘二郎神战队’,垦荒毁林、非法挖沙捕捞等行为都逃不过他们的‘三只眼’。”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离岛荒滩一体治理。

大小洲,位于净瓶山与斗鸡山之间,是漓江千百年来水流冲击形成的滩洲。乘船登岛,仿佛进入世外桃源,红豆杉、金花茶等近百种植物生机盎然。顺着不时传来的鸟鸣声望去,白鹭、黄莺、天鹅正在悠然觅食。

桂林市聚茂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平是这里的“岛主”,他留存的照片记录了大小洲从前的模样:污水横流、岸线损毁、苗木枯萎……2021年,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启动实施,污水截流、岸线整治、生态复绿、道路整修,大小洲彻底改头换面。

为提升生态环境整体功能,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新建项目全线退距300米。桂林还实施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重大项目30多个,总投资200多亿元。如今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已知维管束植物种类约3100种,陆栖脊椎野生动物达600余种。

——坚持科技赋能,推进智慧治理绿色发展。

水质Ⅱ类、水温12.1摄氏度,浊度2.2……在“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大屏幕上,工作人员随机调取灵川县大河监测点实时数据。漓江干支流上的24小时水质实时监测站点,一旦发现问题便会自动报警。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名武介绍,通过5G、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应用,平台实现了对漓江水质、山体、生物多样性、旅游秩序、综合执法等多方面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建立起以点带面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和公检法司联动的漓江生态环境智慧执法司法机制。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乘排筏游漓江是深受游客喜爱的保留项目,但是传统燃油排筏噪声大,还有尾气排放和油污滴漏问题。去年“漓江保护日”到来之际,一批全新建造的纯电动排筏下水试航。阳朔县杨堤乡杨堤村村民周玉春在漓江行筏10年,他说:“电动排筏不污染环境,噪声还小,游客可以安静地欣赏风景。”随着1000多艘排筏“油改电”,漓江排筏迈入新能源时代。

为了更好地提升景观效果,扮靓漓江“美丽颜值”,漓江核心景区杨堤段至兴坪段10千伏跨江电网线路全部完成拆除,漓江绿色电力设施与景观资源得到融合发展,沿江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和旅游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桂林还将有序推进漓江旅游电能替代工作,让游客和漓江沿岸群众享受绿色出行、绿色旅游和绿色生活。

——探索保景富民,共治还要共享。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流域人口众多,老百姓生计与漓江紧密相连。但网箱养鱼、开鱼餐馆、养殖污水直排,曾给漓江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靠关停禁养,治标不治本。

过去几年,桂林一直探索漓江沿岸保护与发展旅游有机融合,采取鼓励旅游企业优先安排沿江村民就业、配套支持当地农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旅游收益村民分红等措施,提高沿江村民生活质量,建立良性循环。

阳朔县阳朔镇鸡窝渡村紧邻漓江著名支流遇龙河,从河畔拾级而上进入村道,小路虽然不宽,但修葺一新、干净整洁。风格各异的民宿让鸡窝渡村声名远扬。然而就在几年前,鸡窝渡村还时常污水横流、畜禽乱窜,有的游客到了村口转身就走。

“我们对沿遇龙河部分村屯开展了‘五拆五清五建’环境综合整治,大环境好旅游才能发展起来。”阳朔县阳朔镇党委书记黄永华说。

遇龙河景区还对漂流竹筏统一收购、统一管理,吸纳附近村民当筏工,公司再拿出总收入10%向沿江村民分红。“保景富民、利益分享”,有效调动起百姓保护环境的主动性。

“旺季我每天能撑七八趟竹筏,一个月收入6000元到8000元。妻子在民宿打零工,也能有2000多元。一年还能领到上千元分红。”遇龙河漂流筏工谢团算着收入账,对自己的小日子挺满意。

高水平创新:谁持彩练当空舞

漓江流经雁山、阳朔的69公里河段堪称桂林山水精华,九马画山、鲤鱼现鳍、童子拜观音……移步换景,步步称奇。除了赏山观水,当地还规划在沿岸设置更多码头,让游客能够上岸进村,体验民俗,品尝美食。

得天独厚的如画山水,并非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全部依托。如今,文旅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各个旅游城市竞相发力,唯有高水平创新,桂林才能铸就“世界级”的新辉煌。

桂林市副市长龙杏华说,市里将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文旅产品,建设与国际化接轨的旅游配套服务,全力打造诚信旅游品牌,全方位参与开放合作。

前路光明,却充满挑战。

第一重挑战——如何让经典持续焕新?

不久前,桂林公布了第一批“桂林经典”品牌:漓江、象鼻山、龙脊梯田、桂林环城水系、印象·刘三姐……经典意味着经受住了时间检验,但却不是一成不变。只有把握时代脉动,持续注入新的活力,经典才能焕发恒久魅力。

襟山带河、山水入城是桂林独有的气韵。夜幕降临、灯火阑珊,游船在由漓江、桃花江和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贯通的环城水系里泛起涟漪。乘船入“画”,南宋词人刘克庄咏叹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照进现实。

2002年通航的环城水系,是桂林打造的一张名片。近年来,景区推出“游船版”围炉煮茶、非遗戏曲船等多种新产品,让这个经典项目有了新玩法。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总经理帅术罡介绍,他们将以环城水系为核心,探索整合水路陆路交通、周边景观及漓江沿岸资源,努力打造夜经济集聚区,带给游客更多惊喜。

以山水为幕布,在天地间吟唱。中国第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从2004年至今已累计演出超过8000场,接待观众2000万人次。致敬山水,讴歌自然、生命和劳作的主题始终没变,但艺术表达和呈现手段一直在提升。2019年,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在剧场内诞生;20周年庆期间,园区特别增设互动体验项目和美陈装置,设立“打歌台”让游客体验山歌魅力。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岭说,未来将持续围绕“印象·刘三姐”IP做文章,打造文旅综合体。

经典的桂林山水被赋予全新的呈现视角。桂海晴岚景区近来在社交媒体上热度不断走高,截止到目前,全网曝光约16亿次。山水、草地、艺术空间相互依存,密布的湖泊犹如天然明镜,将喀斯特峰林倒映其间。景区开发运营商桂林信昌集团副总经理彭倩说,景区由高尔夫球场转型而来,他们通过引入音乐节、艺术展览、露营、摩托赛事等音乐、文体活动项目,打造消费新场景,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去年景区入园达80万人次,全业态收入达到3900万元。

依托山水,不止山水,通过“旅游+体育”“旅游+演艺”“旅游+农业”,桂林正引入更多文旅新业态,丰富游客体验。

第二重挑战——如何从“谋一山”向“谋一城”转变?

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既要打造“皇冠上的明珠”,让核心景区璀璨夺目;也要全向发力,让每一片土地都散发独特魅力。

形若巨象、半枕漓水的象鼻山是桂林城徽的由来。自2022年1月31日起,象山景区免费开放。今年春节长假,景区人流天天满格,热度还辐射到周围的中心广场、正阳步行街、东西巷等街区。象山区区长梁红介绍,目前象山区已推动85%以上景区门票免费,2023年,辖区接待游客1018.67万人次,同比增长43.54%,实现旅游消费137.13亿元,同比增长47.94%。

象山景区免费开放,是桂林文旅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发展、从“谋一山”向“谋一城”转变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桂林全力念好“山水经”,做好“山水+”文章,以漓江为主轴、两岸为双翼、各县(市区)连为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2023年桂林接待游客1.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7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54%。

如果说漓江是桂林的魂,以秀丽清澈展现自然之美,那么灵渠就是一本灵动的“书”,流淌2000多年的渠水蕴藏着厚重的历史。

“三峡工程有电动升船机,你们知道古人怎样升船吗?”能“浮舟过岭”的灵渠斗门设施,让其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船闸式运河。在兴安灵渠博物院,广西来宾市的400多名高中生正在饶有兴致地体验研学之旅。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给灵渠带来站上更大舞台的机遇,兴安县正在努力提升灵渠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它成为向世界展示桂林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

兴安县的特色是“古”,全州县的特色是“红”。中国革命史上气壮山河的湘江战役正是在全州打响。“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位于脚山铺阻击战遗址,山坡上一面面红旗下安放着烈士遗骸。往日硝烟早已散去,英雄之气仍旧激荡。2019年9月建成以来,纪念园已经迎来超过880万参观者。全州县县长邓世文介绍,县里成立了红色旅游建设领导小组,立足红色资源,做强红色旅游品牌。

全局着眼,挖掘特色,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发展研学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桂林正串珠成链,构建起更加立体丰富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第三重挑战——如何居游共享,全面提升?

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散客化、自助化程度提高,旅游正在打破原来相对封闭的模式,更加追求沉浸式、体验感,逐渐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新的要求。

“一砖一瓦都入景、一街一道均成文。”桂林正在通过实施海绵城市、“畅通缓堵”工程、水系公园等项目,推动基础设施更完善、城市管理更精细、人居环境更优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去年,桂林启动了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三年行动。对扰乱桂林旅游市场秩序、破坏桂林旅游形象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发现一起、曝光一起、查处一起,彻底清除旅游乱象生存土壤,全力打造诚信旅游品牌,让桂林真正成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之地。

遇龙河景区常年游客众多,购票难、服务跟不上反映最为集中。去年,遇龙河公司升级了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对筏工作业全程监管。点开系统,景区客流、交通、天气、舆情、游客安全等信息一目了然。遇龙河公司党支部书记邓作钦说:“系统上线后,有力促进了景区服务质量提升,景区的万人投诉比显著下降。”

在遇龙河西畔的白沙镇旧县村,来自南非的民宿老板伊恩·汉姆林顿忙着在国际旅游平台上招揽各国游客。他从2010年开始在村子里租房经营民宿,因为对代表桂北民居风格的老旧房屋无比热爱而被村民们戏称为“疯子鹰(疯子伊恩)”。10多年过去,伊恩已经完全融入桂林,他的民宿也成为各国游客争相预订的网红店。

入境游一直是桂林的优势,2019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超过300万人次,但近几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大幅减少。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近在眼前的任务就是加速推动入境游复苏。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子西介绍,桂林正在对外国游客游览的便利性进行全流程梳理,重点解决小语种导游稀缺、航线恢复、涉外场所配备外卡POS机、景区门票预约难等问题。桂林还积极利用境外社交媒体开展推广,举办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桂林艺术节、桂林国际马拉松等活动,加强与世界旅游联盟、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等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不断提升国际知名度。

高质量发展:船在青山顶上行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是在新起点上的高举高打,文旅是牵引,高质量发展是目标。据初步核算,2023年,桂林市地区生产总值2523.47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26.2∶19.8∶54。从结构上看,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最大,和旅游城市定位相匹配,但整体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仍然不够强大。经济实力是支撑一个旅游城市长盛不衰的“底座”,如何实现保护桂林山水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是桂林市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破题,从空间规划开始。

早在2007年,桂林市按照自治区“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部署,建设临桂新区,出台“退二进三”政策,将第二产业有序搬到工业园区,淘汰小散乱及重污染企业。这一布局,使桂林告别了以漓江为中轴沿江发展的历史,既保护了漓江,又拓宽了发展空间。

2021年以来,桂林市通过开展城市更新和实施新型城镇化,使整座城市组团布局、视廊通透、显山露水,“山、水、城、文”融为一体。

桂林进一步在空间上规划为“一核一带两区四域”的发展格局。桂林市委副书记卢新华解释说,“一核”即突出城区作为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集散中心、服务中心、创新中心、消费中心的核心地位,“一带”即打造世界级山水人文景观带,“两区”即阳朔旅游高质量发展先导区和龙胜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四域”即推进山水人文都市区域、长征文化体验区域、乡村田园休闲区域、民族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

锚定这个空间布局,象山区疏解老城区非核心功能,加强漓江西岸城市景观保护性开发利用;阳朔县完善新城区路桥及配套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环城水系全部贯通;龙胜各族自治县努力在年内实现全县旅游大环线全面竣工、龙脊旅游大小循环路线开通……新老城区功能互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桂林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空间规划明确生态保护的红线,也划出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用武之地。

走进桂林国家高新区的桂林君泰福电气有限公司,只见物料流、生产流、信息流全过程都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作为输配电行业单项冠军的君泰福电气,在2022年完成了数字化工厂改造。公司副总经理杨青介绍,公司通过引入数字化设备和系统,实现产值翻倍,厂房面积使用减少8000平方米;通过屋顶光伏发电实现了用绿色能源生产绿色产品,成为桂林首家“零碳工厂”。

“技术创新+数字化”推动了桂林绿色制造体系的建立。目前,桂林已有59家企业(车间)获广西智能工厂示范企业和数字化车间认定,创建绿色工厂35家、绿色园区35家,数字化和绿色制造水平位居全区前列。近3年,桂林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平均降幅在10%以上,居自治区前列。

位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桂林领益智造项目计划总投资90亿元,以新型智能制造模式生产手机配件,一期项目全面竣工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60亿元以上,创造1.5万个就业机会。行政管理经理杨仕才说,公司致力于把桂林打造成华南区消费电子结构件、新能源结构件最大的产业基地。

据了解,桂林近年来引进华为、领益智造、深科技、比亚迪等一批大湾区企业投资重大产业项目。2023年新签粤港澳大湾区投资项目96个,总投资额731.38亿元。

智神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本土孵化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展厅里,各种先进的云台设备琳琅满目。公司总经理助理李鸣介绍,该公司共获专利授权490项,于2018年牵头制定了云台稳定器首份行业标准,并已参与5项摄影器材的国家、行业标准制定。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目前,桂林已累计培育自治区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27家,其中国家级24家,排全区第一;全市有30家自治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位列全区第一。凭借这些优势,桂林入围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

桂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邹爱兵介绍,桂林已形成“三大产业园区、四大工业重点县、五个生态功能区县”产业新格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态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量质齐升,近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幅达7%。

在城区做好分类发展的设计图,在乡村做好农文旅融合的大文章。

黄洛瑶寨位于龙脊梯田景区内,当地红瑶族女子有头蓄长发的传统习俗,用淘米水洗发是她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养发护发“秘诀”。近年来,依托粤桂协作平台,黄洛瑶寨引进企业将传统习俗与科技结合,研发生产淘米水洗护产品,年产值超亿元。

产业融合正改变着桂林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依托梯田风光,龙胜各族自治县形成了集种植、生产加工、研学、旅游、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年收入近百亿元;全州县30万亩金槐,被加工成食品、饮品、药品,年产值超10亿元,惠及6万种植户;小小的桂花,使桂林市集纳了生产加工企业586家,带动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综合产值达30亿元……

据了解,桂林正加快打造6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同时,着力强化农文旅融合,累计创建43个田园综合体,打造280个自治区级乡村振兴重点村。

4月的桂林,春意正浓。漫步街头,满眼生机盎然,让人感受着这座城市涌动的魅力,也思考着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未来之路。

——这注定是一个阅尽千帆、勇立潮头的过程。面对新目标、新使命、新机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跳出桂林看桂林”的全局视野,既无比珍惜过往的荣光,又全面走出“舒适区”,才能以更高站位和更强担当,引领桂林走向新的辉煌。

——这注定是一个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过程。面对国际文旅行业的深刻变化和国内各地城市的竞相发力,唯有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增强“皇帝女儿也愁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紧迫感,不断以改革创新塑造新优势,坚持文旅深度融合、多业态协同发展,才能真正把世界级的资源转化为世界级的产品。

——这注定是一个厚植根基、久久为功的过程。世界级旅游城市意味着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只有持续实施城市更新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格调,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补齐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居游环境,才能让桂林更好看见世界,也被世界更好看见。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桂林画卷赏心悦目,向着世界再出发的华彩乐章慷慨激昂,我们期待新时代的桂林书写出新的传奇!

(调研组成员:唐卫彬 陈发宝 童 政 刘 亮 张 雪 江 蓝)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桂林   桂林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