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读书 > 正文

白春礼:新中国科技史是一部自立自强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事业发展史应有许多值得总结之处。本书以科学技术史研究为基础,全面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70多年的发展历程,探讨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以及历史上较有代表性的重大科技成就。上卷梳理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科教事业的历史,分析在大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科技与教育事业的政策、体制与学科布局特点,探讨科学传播与科学发现、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以及科学、技术、教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国家科技体制与战略布局的演进,并探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下卷从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等众多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选取具有时代特色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

本书内容史论结合,从以下五个方面展现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历史脉络和取得的重大成就。

一是科技方针与政策的出台和科技规划的制定。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不断探索推动科技进步的规律和措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政策。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政府即着手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并大力推进科技规划项目的实施。从“规划科学”时代到改革开放时期,每一次科技重大决策,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科技事业从以跟踪为主,迈向实现整体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跃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从“科学的春天”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科技事业持续蓬勃发展,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本书从早期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到科技规划-计划体系的形成,再到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框架性的梳理。在阐述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科技政策与规划的内容与作用的同时,深入探讨了历史经验与教训,归纳了历史给予的有益启示。

二是科技体制的建设与改革。改革开放以后,从科教事业的恢复与整顿,到科教体制改革,再到围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科技体制改革,中国的科技体制从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人事管理到拨款制度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改革。一系列的改革逐步优化了科技力量的结构和布局,完善了科技运行机制,提升了科技水平和实力,增强了科技创新的能力。

三是科技人才的培养。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人才政策及措施的出台过程,展现了国家由引进、培养,到建设全球人才高地的基本过程。

四是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密切相关。作为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推进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大国关系的发展和“南南合作”、促进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顺利实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也为我国的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是重大科技成就专题。本书上卷展示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貌,下卷选取了基础科学研究与工程领域中的50项重大科技成就专题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

50项专题涵盖了自然科学类、农业科学类、医药科学类和工程与技术科学类四大学科门类:从高能加速器到量子通信、从籼型杂交水稻到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人类基因组计划、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这些成果或是获得过国家级科技奖励,或是具有重大社会显示度,或是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或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或是具有国际一流的学术水平。通过深入分析50项专题产生的科技与社会背景、研究过程、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重大影响,本书下卷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总结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形成过程,学术与社会的影响因素,工作中的经验、方法与问题,及其学术与社会价值。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中央政府制定了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科技发展政策。从“任务带学科”,到“科学的春天”,再到“科教兴国”;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创新成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并因此做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我国科技创新正在加速实现历史性跨越,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为重塑全球创新格局的强大正能量。

新中国科技史是一部自立自强的历史。总结70多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重大科技成就的形成历史与重大意义、科技事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目前正在迅速发展和变化的中国科技,掌握科技发展的内在机制,有利于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抓住机遇,在复杂局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在今天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探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所取得的成就,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发展趋势,可为今后科技政策的制定和科学活动的组织管理提供借鉴,为新时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腾飞提供启示。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