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领军人物 > 正文

为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将新能源发展与能源安全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我国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将以新动能、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构建我国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对能源科技创新、能源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能源技术成果转化及带动产业升级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集中融汇点的高等院校,将历史地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尤其是能源特色高校,必须牢记“国之大者”,深刻把握服务教育强国与能源强国建设的内在联系,深刻把握时代契机与能源电力行业发展大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为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强化能源特色高校的使命担当

能源特色高校应成为推动能源领域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向科技创新要动力,持续激发新能源领域的新要素、新业态、新动能。能源特色高校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一,汇集了雄厚的科技领军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科研平台体系,应聚焦“四个面向”,在科技创新突破上做文章、下功夫。立足办学特色和资源禀赋,聚合新能源学科专业优势,在新能源发展的重大需求上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在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等领域,加快重大技术创新突破,全面服务能源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能源特色高校应成为培养国家新能源急需高水平人才的主力军。随着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与投入,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加速壮大,对相应的科技人才、工程人才、制造人才等需求更加迫切。作为国家培育能源领域高端人才的主要阵地和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能源特色高校必须立足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和第一使命,紧紧围绕新能源发展的各类人才需求,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不断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能源特色高校应成为涵育新能源领域重大原创成果的孵化器。“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发展新能源新质生产力提出的重要方略。能源特色高校是链接能源科技研发与能源行业产业的桥梁,发挥着科技孵化的源发作用,特别是依托能源行业企业资源和大学科技园区,在优化产学研用融合链条、推动原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上具有独特优势。锚定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需求,能源特色型高校要加快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孵化,持续拓宽新能源领域原创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通渠道,联动新能源关联产业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把原创性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打造新能源领域人才高地

培养造就新能源领域的战略科学家。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关键靠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尤其需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能源特色高校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新能源领域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优秀人才。通过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项目牵引,凝练新能源重大科研任务,超前部署研究新能源战略性前沿技术,强化新能源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着力推进创新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为提出和解决影响新能源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前瞻性的科学问题积蓄力量,全面服务能源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加快培养新能源发展急需的卓越工程师。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制造、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等方面的高水平工程人才和新型劳动力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能源特色高校要聚焦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前瞻性谋划新能源学科专业布局,大力培养新能源发展急需的卓越工程师。通过整合能源行业企业工程教育资源,创新政产学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培育建设行业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学院,加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大工程能力培养,让善于解决新能源领域工程技术难题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竞相涌现。

培养新能源领域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能源变局,加快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是深化国际能源合作、保持国家战略主动的关键之策。能源特色高校应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部署要求,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办学水平,锚定服务“双碳”目标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积极拓展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紧密围绕新能源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等着力点,打造高水平能源科技国际合作平台与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多渠道提升师生的国际视野及全球胜任力,为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提供国际化人才支撑。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华北电力大学   新能源   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