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两会国是厅|全国政协委员马珺:创新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策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

1709626016130 (1)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河南省委会副主委,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 马珺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成为各国展示自身独特魅力、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关键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话语权的增强。

然而,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效果有限,未能充分展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面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如何更有效地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文化自信,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目前,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市场定位不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往往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难以针对目标受众进行精准推广。

二是传播手段单一。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文化交流方式,如艺术展览、演出等,缺乏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和创新性的传播方式。

三是内容创新不足。在文化传承与传播过程中,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现代转化,导致内容缺乏吸引力和共鸣力。

四是技术应用滞后。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尚未形成有效突破。

五是国际认知度不高。由于传播手段和内容创新不足,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有限。

e4955420db1f1731966e0bec368aaff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河南省委会副主委,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建议:

第一,精准市场定位与受众研究。深入研究全球不同区域的文化市场,分析海外目标受众的兴趣点、价值观及接受信息的习惯,通过大数据和用户画像技术细分市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制差异化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建立国际文化交流数据库,收集并分析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喜好偏好等数据,并据此制定针对性强的推广计划,如根据当地文化特色策划相关活动或合作项目。

第二,创新传播手段与多元化渠道。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网络,利用新媒体、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手段丰富文化传播方式。一是制作高质量的数字化文化产品,包括互动式数字展览、网络直播、3D动画短片等;二是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例如将京剧、书法等传统文化以游戏化、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呈现给全球观众。

第三,内容深度挖掘与现代化转化。组织专家团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学术研究,提炼其核心价值和普世意义,结合当代审美和流行趋势进行创新性转化。一是支持创作团队开发具有国际视野的影视作品、音乐、文学及设计作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故事之中;二是鼓励跨界合作,如时尚界、设计界的创意集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国际潮流的文化IP。

第四,先进技术应用与智能传播。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智能化水平。一是建设智慧文化服务平台,实现个性化推荐和精准推送;二是研发语言翻译、图像识别等技术工具,消除跨文化交流的语言障碍;三是运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全球文化热点,引导文化产品的创作方向和国际市场布局。

第五,提升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大型文化活动与交流项目,加强与国际知名机构的战略合作,争取在国际主流媒体和平台上增加中国文化的曝光度。一是举办或参与国际文化艺术节、电影节、图书博览会等活动,设立中国文化专项展示或竞赛单元;二是资助海外汉学家的研究项目,培养海外中国文化传播使者;三是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培训项目,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擅长跨文化传播的专业人才。

[责任编辑:韩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