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原则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又一次聚焦,再到此次全国两会上的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何为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系统阐述,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我们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提供了理论遵循。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作为适应时代潮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面对我国地大物博,各地资源禀赋、产业条件和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国情,不能按部就班套用发展模式,而应用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因地制宜”即尊重差异,从当地实际出发,适应客观条件需要,其本质是实事求是。用新的生产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要统筹好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过去,有些地方出现盲目追求打造高科技产业,却忽视了传统产业内在价值的情况,这样是不可取的。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相反,传统产业为许多地方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应当运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重新认识并审视传统产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一方面,传统产业能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赋予传统产业创新力量,能使其焕发新生,创造新的活力。对于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应该淘汰的产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务实的态度,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同时运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只有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成效。反之,如果盲目行动,就会事倍功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一关键要点。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4年的经济工作重点,其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九大重点任务之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第一位,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在实践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孕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创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各个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实现从科技创新到产业革新,再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无缝对接。面对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全球化激烈竞争,我国必须立足于当前,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我国必须着眼于长远,具有前瞻性思维和敏锐洞察力,深化应用技术研究,重视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抢占科技先机,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引领世界科技创新潮流。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会有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参透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更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样我们才能让生产力冲破瓶颈,加速迭代。要深刻领会并落实“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高度重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体制机制,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动力。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淘汰落后的思想观念,转变与时代不符的思维,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堵点、破解难点、消除痛点,让先进优质生产力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充分调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创新之力于变局中开新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服务和融入区域发展战略这一重大部署。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及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充满挑战。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关键。各地要充分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加速转型升级,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打通区域联动渠道,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推进区域联动,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做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文章,从主体功能定位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发挥长处,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要发挥好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开放枢纽门户的功能,努力构建市域城乡融合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间的互补,东西南北纵横联动,不断提升协调发展的带动能力、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辐射影响力以及国际资源要素的链接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战略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根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相较于传统质态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具有领域广泛而新颖、技术水平要求高、创新驱动等鲜明特点。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将教育、科技、人才紧密结合,畅通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为了迅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建设,提前布局前瞻性学科,提升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运用新技术对传统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培育具备数字化技能和素养的人才队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优先位置,通过优化人才结构和提高人才集聚度,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全链条支撑。要抓住“人”这个最活跃的能动主体,利用人才来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造力,让人才变量成为新质生产力增量。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原则,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篇章。

(作者:曾天雄 葛晓玥,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