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站副站长 何毓灵
汉字记载了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载体。甲骨文是中国文字之源、文化之根、文明之因,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作为中华文化代表的甲骨文的传承与发展。早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性,2019年初,以王宇信为代表的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全体学会会员在安阳殷墟倡议设立“华夏文字节”,并举行了系列推动活动。
从2019年开始,在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的支持下,以河南安阳为主会场,国内的洛阳、淄博、威海、南京、港澳台等25座城市以及域外7个国家的不同城市以“甲骨文明”为文化主线,每年共同举办“华夏文字节”系列活动,呈现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华夏厚重多彩的传统文化,现已连续举办五届,带动近50个城市和地区参与,影响深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站副站长 何毓灵(照片由代表独家提供)
“华夏文字节”促进了人们对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字和东方智慧的学习与吸收,让更多民众拥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文字成为启迪人类新文明的曙光。“华夏文字节”成为了连接“一带一路”的文化桥梁,让全球华人心系中华,助推世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互鉴。“华夏文字节”进一步推动了各民族各类文字、文学、文化、文明的发展融合和多样化呈现,为当代价值创造和价值互换作出了新应用、新贡献,让古老的文字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教化意义,成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和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将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站副站长何毓灵建议:
第一,国家层面设立“华夏文字节”,节日时间可定在每年24节气的谷雨时节。
第二,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民政部等部委会同其他部委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