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摘要】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出现新的趋势,其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传播范围更加跨国化、传播手段更加商业化。同时,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新特征,往往采取更加隐蔽的表达方式,误导公众;利用混淆事实和虚构历史相结合的方式,更加具有欺骗性;社会影响面更加广泛,社会危害性更加显著。对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历史教育,增强公众对真实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加强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管,消除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土壤;培育社会理性精神,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生存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 否定历史 历史唯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股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的错误思潮,其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随着技术变革、社会变迁和时代变化的加速推进,历史虚无主义呈现新的趋势,需引起高度警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①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趋势

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特点在于对历史真相的否定和对客观事实的漠视,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新的趋势。

第一,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更加善于运用新媒体手段。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传播手段,已经全面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平台提供了快速和广泛传播信息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可能被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来传播其观点。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扭曲或否认历史事实的内容,由于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特性,这些内容可能在短时间内传播给大量用户。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这些平台上发布文章或帖子,详细阐述他们的观点,从而吸引更多人阅读。有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或公开课程发布包含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教育内容,这样可以吸引那些对历史感兴趣的学习者。一些新闻网站和信息聚合平台可能因为忽视信息的准确性而在无意中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内容。

通过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和互动性极强的新媒体手段,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和扭曲事实的言论时,其观点能够以更快、更广泛的方式传播开来,从而引起更多公众的关注,更容易实现其歪曲历史的目的。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往往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否定。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有选择性地解读历史事件,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成就和贡献进行淡化处理甚至直接抹黑;或者通过扭曲历史事实和夸大历史问题的方式,贬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来否定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行否定时,历史虚无主义者片面地强调负面因素,以此来削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历史虚无主义者还会无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社会不断进步和人民福祉不断增进的事实,扭曲整个历史过程的真实面貌。

第二,传播范围呈现跨国化,其影响力向国外延展。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历史、否认历史的思潮,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进行片面、失真的阐述。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出现了跨国传播的新趋势,需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教育教材中,可能会删除或淡化某些不符合他们政治或社会观念的历史事件,从而篡改历史。还有一些国家制作或出版的电影、电视剧、游戏、小说等文化产品在再现历史时,可能为了艺术效果或商业利益,对真实的历史事实进行错误剪辑或修改。在互联网上,特别是社交媒体上,有些人有意或无意中扭曲历史事实,引发错误的历史认知。

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可能经由出版物、网络和社交媒体传入我国,其跨国传播必然对我国社会和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一些国家可能会使用历史虚无主义作为政治宣传的手段,通过否认或歪曲历史事实,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其中,对于外国恶意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碎片化切割中华民族的历史的行为,需要以积极的、理性的态度来回应,坚决捍卫党和国家的形象。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对外传播,积极介绍党的历史和文化,向国际社会传递真实的信息,通过展览、文化交流活动、学术研讨会等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党的历史,弘扬科学的历史观。

第三,传播手段商业化,增强了传播的危害性。借助商业化的传播手段,历史虚无主义获得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商业化趋势开始凸显。这种商业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一些人将虚假历史观点和信息作为一种产品或服务,进行商业化的运作,从中获得经济利益。为了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市场化策略,将虚假历史观点包装成各种形式的产品或服务,包括出版物、纪录片、网络视频、科普文章等。通过广告宣传、营销手段和商业运作模式来传递虚假信息,歪曲、否定或贬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成就,误导受众,以达到其政治或经济目的。

商业化的产品形式和传播手段也使得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更容易获取公众的关注。传播手段的商业化还加剧了信息霸权的产生,掌握更多信息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可以通过资本推广、购买服务产生的结构性权力,将虚假历史观点借助商业手段推送给更广泛的受众。这种信息霸权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公众获取的信息来源的固定化和单一化,难以获得真实和客观的历史信息,最终影响到公众的判断和认知。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新特点

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歪曲,是对现有的主流文化价值发起的挑战。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会导致社会和政治发生撕裂,社会群体分化,社会凝聚力降低。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采取更加隐蔽的表达方式,误导公众。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采用更隐蔽的语言和手段,并不总是将其观点和主张明确或直接地表达出来,从而避免被公开质疑。在文化产品中,如一些电影、电视剧、小说、动画、游戏等对历史进行改编或虚构,从而扭曲历史真相。在社交网络上,通过分享可能带有误导性的帖子、图片、视频等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在一些讲座、演讲或其他类型的公共对话中,以隐含的方式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一些媒体有选择性地报道历史事件,或者对历史事件进行歪曲或误导性的解读。即便在学术研究中也可能出现类似现象,有的研究者会借用学术作品传播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否定党的领导,丑化党的形象,是历史虚无主义最为重要的目的。但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敢明目张胆地开展这些行为,就通过隐蔽的方式来贬低和诋毁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削弱党的执政合法性和人民对党的信任。比较常见的手法就是,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渗透到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或文化、教育、学术等领域中,他们往往以公知、微博大V、作家等身份出现,通过视频、网络课程、书籍、文章、讲座等方式传播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这种隐蔽的方式使他们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传输其扭曲的历史观点,同时避免直接面对质疑。还有人将虚假历史观点包装成戏剧、小说、漫画或网络段子等形式,借用幽默的语言和情节表达出来,更容易被公众接受,进而误导公众。面对这些隐蔽的传播方式,需要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历史知识,使其学会批判性思考,以便从多角度理解历史,识别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

第二,利用混淆事实和虚构历史相结合的方式,更加具有欺骗性。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体现在以虚无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上,更体现在用碎片化的方式解构历史、用虚假信息篡改历史上。历史虚无主义不再是简单地否认历史事实的存在,更多地采用混淆事实和虚构历史的手法,试图用虚假信息掩盖真实历史。例如,将真实历史事件与虚构的情节相混淆,捏造出看似真实的历史叙事;或者制造噱头,用所谓“爆料”的形式假借揭露事实真相之名,对党的历史进行随意的剪切和拼凑,将原本不属于同一条时间线的信息刻意拼接到一起,造成一种看似真实的假象。历史虚无主义者可能会以某个历史事件为背景,加入大量杜撰的细节和情节,达到混淆事实的效果。

同时,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还采用虚假的证据、伪造的文献和图片等手段制造出看似真实的历史事件,来支持他们的观点,从而误导公众。这种伪造和篡改的手法使得人们很难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尤其是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虚假信息的生成成本大大降低,深度伪造虚假信息的能力也得以大幅提升。例如,近年来出现了深度伪造技术,可以制作出逼真的假新闻和假视频。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这些技术制作出伪造的历史文件或影像,编造、歪曲和混淆历史事实,以误导公众;或者有意挑选历史事件中的个别片段,进行夸大或断章取义的解读,以此来否定党的历史贡献和重要成就,并通过歪曲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试图削弱党执政的合法性,进而破坏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定。

第三,社会影响面更加广泛,社会危害性更加显著。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影响面十分广泛。这些虚假历史观点和信息借助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速度,迅速扩散开来,影响更多公众,必然对党的声誉和形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历史虚无主义者还通过编造新闻、散布谣言和扭曲事实,煽动社会公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和敌意。还有些人在既有传播渠道的基础上,通过谐音、代称、缩写等化用网络语言的方式进行恶意中伤和散布谣言。借助互联网时代信息广泛传播的特点,虚假历史观点和信息可以更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由于信息的碎片化和人们快速阅读习惯的养成,许多人可能仅仅通过标题或简短的摘要就形成对历史的看法。历史虚无主义者正是利用了现代信息传播的特征,把虚假的历史信息掺杂进快速传播的海量信息中达到混淆视听、以假乱真和否定真相的效果。历史是塑造认同感的重要因素,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会严重危害到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公众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错误认识上,更体现在对中国历史共识的破坏上,由此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团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冲突和混乱。尤其是在一些具有政治敏感性的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传播会激化社会矛盾,严重破坏社会和谐。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