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 杜祥琬
大家好!非常荣幸参加首届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论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意义重大,南阳人民为这一工程作出了历史贡献,同时,这一工程也带动了南阳市发展。为了进一步保护水源的安全、强市富民、建设美丽家园,在这里特别提及两个有关的后续工程:一个是能源的绿色转型,一个是从“无废城市”试点到建设“无废社会”。
能源的绿色转型
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区和流域区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逐步地、稳步地从燃煤取电和取暖,转向可再生能源加储能的利用,是南阳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
我国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一方面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双碳”目标实现的牵引,另一方面,受自然资源、技术能力与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的支撑,使其从本世纪初的“微不足道”走到了现在的“举足轻重”,下一步会“担当大任”。
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使我们有底气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写,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由于对能源资源禀赋认识的局限性,一些能源负荷很重的地区长期以来认为自身“负荷重、资源缺”,却没有认识到身边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可以开发,形成了对外来电、外来煤的依赖性,这是一个影响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的实际问题。
针对风、光等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国家也及时提出了“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是灵活用电和灵活发电,即智慧能源在总电量中的比例增加,靠智慧能源使间歇性变为灵活性。
大力发展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低碳能源网络。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有众多的优势,可以极大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有效缓解能源与环境问题;可以阶梯式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的质量,防止大面积停电事故发生;有助于让发电单元和用户更加靠近,使输电成本更低。
我国农村地区分布着大量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根据原农业部估算和统计,全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每年可以获得相当于73亿吨标煤的能量,相当于目前全国农村能耗总量的12倍。太阳能供热采暖、“风光+储热”电锅炉、地热、热泵等可以解决农村清洁供暖和热水需求,尽早完成散烧煤替代。
很典型的例子是河南兰考农村能源革命试点,探索创新了能源投资模式,构建了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网络。2017年7月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工作至今,兰考全面淘汰了薪柴和散烧煤,清洁取暖普及率从14%提高到99%,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从21%提高至90%,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以上。
也正是在兰考试点开始时,我们研究提出了我国中东部能源要做到“身边取”与“远方来”相结合、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特别要着重发展“身边取”。能源革命不仅使能源结构低碳化效果明显,而且改善了能源的空间格局,提高了试点县能源的自给率。
自产直消、寓电于民,培育了大批量的“产消者”,企业或家庭可以是能源消费者,也可以是能源生产者。这不仅增加了当地的能源自给率、独立性、安全性,而且缓解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对大电网的冲击。这与国家(能源局)、省、市、县各级党、政领导的扎实工作和新的工作机制密不可分。虽然试点也是初步的,但是已经说明了能源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无废城市”试点到建设“无废社会”
建设“无废社会”正在国家推行,南水北调中线的后续工程,要把“无废”提到日程上来。“无废”并不是没有废弃物产生,而是废弃物源头减量化和高比例资源化利用,这是循环经济的典型内涵。
“无废城市”建设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奠定了“无废城市”建设的时代竞争力,是城市政府所期待的着力点和综合抓手。“无废城市”以高水平保护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减少填埋、增加分类资源化利用可以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垃圾焚烧发电可以代替没有沼气回收设施的露天填埋方式,有确定的温室气体减排效能。计算表明,减排强度约为每吨垃圾可以减少0.1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垃圾焚烧发电或做沼气,可增加再生能源电力或者生物质气。南阳在多种生物质技术的实践上,从分散源到集中工业加工模式进行了很多探索。
废旧黑色或有色金属的回收再生利用,可以助推冶金业由长流程改为短流程,推动节能减排。风机、光电池、电动车电池的回收再利用,使其中的矿物质,包括镍、硌等,也成为可再生资源。矿物质本身并不是可再生的,只有做好回收再利用,这些矿物质才会成为可再生资源。
社会效益方面,解决好废弃物、垃圾资源化利用,创造共享的美丽空间,使公民有获得感。主动避免了“邻避效应”,从根本上解决了垃圾污染带来的社会冲突,使公众成为参与者和主人,增强了公众对社会和政府的信任感。提高了公民素质,减量、分类、资源化促进每个社会细胞绿色化、低碳化,可以提升全社会公民的责任感、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也可以改进社会治理,提高各级政府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而言之,“无废城市”建设需要打造企业、公众、政府三方面密切合作的“黄金三角模式”,共同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环保共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需要一些试点经验,从试点开始积极推进总结评估示范推广。
生态环境部主导选择了“11+5”个地区作为试点城市。“十四五”期间,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8个参照推进的地区已向省域推广,作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内涵。
由“无废城市”走向“无废社会”是美丽的事业,更是艰巨的事业。走向“无废城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有类似的问题,过程中会遇到技术、资金、管理、社会等方面的重重困难,也会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
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建设美丽中国的史册上,将留下大家的辛劳和贡献!非常感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