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人民论坛专访】周大鹏:守清水北上 护一方百姓

龙头开,南水来。2014年12月12日下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浩瀚的丹江水从这里奔涌而出,宛若一条巨龙,穿黄河、依太行,在1432公里的长途跋涉中,一路北上、滋润四方,实现了“调南水,解北渴”的宏伟设想。而千里长渠始于南阳,不仅是荣光,更是责任。近日,南阳市委常委、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接受了人民论坛专访。

人民论坛:2014年,清冽的丹江水从淅川县陶岔渠首奔涌而出,沿着千里长渠一路北上,流过中原、涌入京津。通水9年多来,甘甜的丹江水累计送水超60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6个大中城市1亿多人口。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淅川为守好一库碧水付出了很大心血。请您介绍一下在保护库区水质和水生态安全方面,淅川做出了哪些努力?

周大鹏:近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好这一库碧水”的殷殷嘱托,始终将水质保护作为淅川压倒一切的首要政治任务,忠诚担当,筑牢防线,确保“一泓清水北上”。

一是夯实筑牢水质安全防线。站位守护政治生命线高度,全面彻底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标准、最高规格的措施,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计代价,顶住各种压力阻力,坚持“刚柔并济、亲民执法”。据统计,拆除库区违建16.8万平方米,恢复有效库容530万立方米。

二是夯实筑牢生态安全防线。持续大规模推进造林绿化,每年造林面积平均达7万余亩,通水9年多来累计造林面积超过60万亩,石漠化治理、困难地造林和“林长制”等经验全国推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三是夯实筑牢污染防治防线。先后关停涉污企业358家,取缔库区养鱼网箱5.17万箱,关停禁养区养殖场613家,建成污水处理厂14个、垃圾处理场12个、治污设施300余套,实现企业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零排放。大力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秸秆转化生物有机肥和食用菌技术,让秸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推广水肥一体化和无人机等新技术新设备,全方位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四是夯实筑牢智慧防护防线。在境内主要河流入河口和库区建成12个市级以上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测。在全境建成“四网络两平台”,在入库河流及库周重点部位安装视频探头598个,24小时全方位实时监控。在库周以及2616平方公里汇水区,利用高分北斗系统,建立电子围挡,一旦出现违建,能够自动报警,第一时间处置。

人民论坛:淅川因水而名、因水而美,一本“生态经”,满眼“绿富美”。近年来,淅川是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

周大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贯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闯出了一条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一方面,把产业做成生态,把生态做成产业,让群众在生态和产业结合点上发展致富。发挥“好山好水好生态”优势,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布局发展生态农业,精心培育软籽石榴、杏李等生态林果23万余亩,金银花、迷迭香等中药材产业10万余亩,将“喝的是丹江水、吃的是有机肥”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既涵养了水土水质,又发展了富民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仅林果业一项年产值就达6亿元,带动10余万库区群众增收致富。

另一方面,把生态做成景观,把景观做成生态,把群众镶入生态旅游产业链上增收致富。坚持“城市园林化、荒山森林化、乡村林果化、道路景观化”,高水平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打造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和观光园10余个,森林覆盖率达61.7%,湿地保护区面积达100多万亩,淅川到处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鸟的天堂、水的乐园”,成为“网红打卡地”,库区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走上了“致富路”。成功创建河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高质量举办中国·淅川第一届商圣范蠡文化节,“渠首淅川·一个中原看海的地方”特色品牌愈擦愈亮,到淅川旅游的游客每年以20%的增速持续增长。

人民论坛:人民群众切实的幸福感是淅川县委、县政府工作的目标和动力,接下来淅川将如何高效推进库区生态保护与富民产业融合发展?

周大鹏: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绿富共赢,是淅川永恒的政治任务。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做好水质保护、工业转型、智慧农业、农林文旅深度融合“四篇文章”,推动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一是持续做好水质保护文章,打造生态文明新高地。大力巩固“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成果,常态化加强库区巡查监管执法,确保出库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以争创国家级幸福河湖为目标,常态化推进造林绿化、湿地保护、石漠化治理等系统工程,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淅川“最靓丽的名片”。

二是持续做好工业转型文章,竞逐绿色低碳新赛道。把牢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聚焦汽车零部件、现代中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的“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挺起产业强县硬脊梁。

三是持续做好智慧农业文章,引领绿色发展新篇章。与牧原等农业龙头企业合作,采取“种养加、田养猪、猪养田”循环一体的数字化种养模式,建设面积达10万亩的生态循环智慧农业示范园,探索高效循环农业发展方式,打造集生态养殖、饲料和肉制品加工、冷链物流、展销、农旅于一体的全链条环保养殖产业,全力描绘村美民富“幸福画卷”。

四是持续做好农林文旅深度融合文章,探索绿富共赢新路径。以争创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践行“民宿促旅游、旅游促民宿”发展理念,以水为纲,以文塑旅,以质求胜,全力打造环丹江生态旅游圈。做足“旅游+”“+旅游”文章,加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拉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以多业态融合激活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

 

统筹:王爽

主持人:常嫦

拍摄:吴文迪

剪辑:吴文迪

编辑:王爽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