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温州观察

作者:陈晓伟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乡村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强调乡村振兴要“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本次“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调研,通过考察温州乡村建设的实践了解到,温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千万工程”为实施载体,聚焦重点课题和难点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温州广大农村地区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强乡、产业兴乡、文化润乡、民生安乡、生态富乡为主要元素的乡村振兴独特道路,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微信图片_20231220113554

温州山福镇驿头驿阳村 人民论坛网 王博 摄

坚持党建强乡,不断夯实乡村善治的政治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党执政社会基础的重要堡垒,是链接乡村发展各类资源的中心纽带,基层党组织的有力领导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关键。温州推动乡村振兴始终坚持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根本,通过实施党建统领“强基提能”工程,举办村社书记“三比三看”擂台赛,开展村社组织“届中体检”等工作,着力打造高素质农村带头人队伍;通过实施“百县争创、千乡晋位、万村过硬”工程,以强带弱、以大带小,引领乡村党建片区化组团式发展;通过党建引领、落实民生、共建共享、全员参与、精细管理,打造“事务共办、阵地共用、多元共治、资源共享”的“共享社·幸福里”重点单元,强化村级组织的民生服务功能;通过强化“问题村居”整治,解决了村级重大事项规范决策、村务线上办理、“三资”阳光监管等一系列乡村治理的痛点问题,打造了一批清廉村居,有力强化了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

微信图片_20231220114147

温州市洞头区 人民论坛网 王博 摄

坚持产业兴乡,推动乡村产业由农业向百业蝶变。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在于产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促进产业要素向乡村集聚始终是乡村振兴的难点所在。温州以推进“两进两回”(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为抓手,着力破除要素集聚难题。以人才引育为例,温州将农业人才引进纳入温州引才“510计划”,积极实施乡村人才振兴“553”行动和农播电商“千人计划 ”,持续加大乡村人才政策扶持力度,深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行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就业帮扶。在此基础上,温州广大农村地区积极推进产业多元化,大力发展温泉疗养、森林人家、健康养老、运动休闲、月光经济等新业态,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乡村产业的就业承载能力、增收带动能力、利税贡献能力明显提升。如山根音乐艺术小村通过“艺术乡建”方式,还原江南水乡风貌,焕发老旧建筑活力,打造非遗手作、艺术展览、精品民宿、中西餐饮等多元化业态,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

坚持文化润乡,深耕乡村振兴的文化土壤。文化是乡村振兴无形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在乡村,实现精神共富的关键场域在乡村。温州以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全面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实现“口袋富”和“脑袋富”的“双向奔富”。温州广大农村实施村志文化工程,加快修编村志、村史;加强文化平台建设,创建“1+8+N”模式农家书屋1600多家,建成乡村博物馆60家,提标升级农村文化礼堂;广泛开展“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村运”等乡村文化文艺活动,乡村风气为之一新。如驿头驿阳村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了文化吸引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该村以“人文与山水、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三大融合为主线,积极打造千年古驿的独特文化品牌,通过大力传承发展“二程理学”文化、历史古迹和非遗文化、侨乡文化、研学文化,有力夯实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同时,该村还利用侨乡文化浓厚的便利条件对接侨商投资文旅产业,成立驿头驿阳文旅公司,打造特色“侨家乐”,带动村民开设民宿、餐饮,助力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明建设,吸引华侨回乡创业、回流资金超亿元。

微信图片_20231220113601

温州市5G云诊疗 人民论坛网 王博 摄

坚持民生安乡,着力构建乡村和谐社会。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乡村振兴的成果最终要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提升为检验标准。基础设施建设与基本公共服务是乡村社会民生建设两大基础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温州广大农村地区深入实施“四好农村路”新改建和养护工程,累计新建提升“四好农村路”超10000公里;加密城乡公交班次,推广公交数字化服务应用,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全覆盖;加快建设“三农”新基建,大力发展快递、冷链物流,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温州持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聚焦“一老一小”打造“15分钟”城乡养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圈,累计建成老年食堂632家,实施“点亮乡村童年”计划打造“小而优”学校56个,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98%;深化“医保纾困”行动,建设智慧健康站、配置5G云诊室。这些措施和成就,极大巩固了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显著增强了农村宜居宜业的优势。

坚持生态富乡,充分发挥乡村生态资源优势。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温州广大农村地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以科学方式在合理界限内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了生态富乡的精彩蝶变。如洞头区东岙村借助国家蓝色港湾项目,大力推进“蓝湾修复工程”,修复沙滩1.84万平方米,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此基础上,东岙村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完成56栋160间房屋立面改造,修缮提升游客服务中心、花园公厕等旅游配套设施14处,近500名渔农民转产就业,“洗脚上岸”开餐馆、办民宿,实现了老百姓家门口就业、家门口致富。东岙村也完成了由传统渔村向旅游胜地的蜕变,获评国家级文明村、国家级充分就业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难点在乡村。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不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就无法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温州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表明: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事业的根本政治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乡村振兴才能持续保持强大的牵引力和推动力;产业带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没有产业基础,乡村就无法实现“自我造血”,无法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支出需求;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缺少文化铸魂、失去文化赋能,乡村的要素集聚能力就会难以为继,产业发展就会不可持续;民生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不改变“村民”与“市民”在生存质量、发展机会等方面的根本差异,乡村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令人向往”的美好愿景;生态资源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是乡村振兴实现“变道超车”的科学路径,有效保护乡村生态就是守护了乡村子孙后代的财富之源。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