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冯刚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发展研究报告》: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和思政课建设助力

随着时代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特色和地位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的研究积累充分展现了对中国情怀、世界眼光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体现了一代又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矢志不渝的学科使命与情怀,对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断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文 | 冯刚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设立到创新发展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以党的创新理论为遵循,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特征和中国改革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不断实现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基础理论的深化之中,同时也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出的重要贡献与战略价值之中,充分彰显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重要方式的功能与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基础上,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发展历程,尤其是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厚重积淀,总结学科发展基本规律,对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持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所作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以及谭政所作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均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这一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后,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构建仍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党的创新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深化。作为学科设立后的第一本思政原理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明确指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有理论指导的,这个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底色与特性,充分展现了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因为从根本上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弘扬,这也是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政治优势所在。

经过40年的发展,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创新的特点更加突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动员群众、武装群众、凝聚群众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学说,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整体视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完善和拓展自身理论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的深化发展表明党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是新时代对“培养什么人”掷地有声的铿锵回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深化提供了重要的滋养。

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理论内涵。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探索科学化发展之路。1980年5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上升至理论,形成一门科学,可以叫作思想政治工作学。在这场大讨论中,钱学森提出“要尽早建立马克思主义德育学”,他还对“马克思主义德育学”的科学内涵与学科定位进行了探讨;费孝通提出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这场大讨论促进国内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战线重新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1982年11月,全国党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央书记处书记宋任穷指出:“要逐步形成这样一种观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的提出和广泛研讨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84年学科设立开始,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命题就在学科基础理论的丰富中不断深化,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和《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框架和基本内容不断丰富,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提供了理论滋养,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持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之初就曾遭到其他学科的质疑:思想政治工作有理论吗?这不是一项实践工作吗?对于这些质疑,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就是一个有力的回应。学科发展40年来,围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也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人才培养的开阔视角,并且注重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体规律的凝练。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此指导下,学界围绕“八个相统一”深入探讨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律。从一定意义上讲,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历程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熟和创新的历程,对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不仅夯实了学科的理论根基,还为学科的学理性创建提供了鲜明的导向。

注:本文选摘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发展研究报告》(冯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绪论部分。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