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龙开胜:文艺工作者应传承信仰、传播信念、传递信心

“信心赛过黄金”。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强大精神力量,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信仰、信念、信心的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文艺工作者作为铸造灵魂的工程师,应当自觉担负起传承信仰、传播信念、传递信心的时代使命,发挥文艺作品的教化功能,引领全社会坚守崇高信仰、坚持如磐信念、坚定必胜信心,以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创造中国奇迹,奋力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艺工作者要深刻领悟文艺在激发信仰信念信心中的重要作用。

精神是文化的集中表现,中国精神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通过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文化的不同方面,影响着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未来所追求的方向,更以对人的倾听、唤醒和启示,对文化的发展进行积极引导和推动。可以说,优秀的文艺成就优秀文化、塑造优秀精神。

党领导文艺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用文艺作品不断鼓舞斗志、提振信心、塑造精神的历史。建党一百多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创作了许多历久弥新、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激发出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钢铁意志。歌剧《白毛女》发动群众展开反霸斗争,激励人们投身革命,对中国革命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用文字勾画时代未来,用文学之美表达群众心愿,向社会传递信心。歌剧《江姐》凝练升华“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每一个音符都干脆有力,激发了军民斗志,给战士以极强的必胜信念。这些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在风云激荡中产生,在革命实践中升华,传承着信仰之光和理想之火,体现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主义,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历史走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发挥文艺的塑造功能,巩固坚定的信仰、如磐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家发展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从外部看,我们受到的猜忌、攻击、打压和破坏多了起来,来自国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安全威胁不可避免;从内部看,发达国家在几百年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在中国几十年内集中出现,而且相互叠加、彼此交织,其潜藏的风险之高、解决的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加之当前国内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经济修复处于“阵痛期”。受此影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加剧,错误社会思潮的危害、西方“西化、分化”的战略升级、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向公民日常生活渗透。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文艺工作者必须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在灵魂深处敲响鼓,深挖精神富矿、补足精神之钙。精神力量归根到底是文化力量,文艺是文化的表达方式,文化是概念抽象的,而文艺却是形象具体的。大力发挥文艺在激发信仰信念信心中的重要作用,既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现实的选择,更是党的要求,文艺工作者要用优秀作品引领时代主流和社会风尚,用文艺点旺信仰、信念、信心的火把。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工作者要崇德尚艺彰显信仰信念信心的底色。

文艺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符合社会发展和建设规律,激发人民的政治热情、战斗意志,深化激扬党员和群众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热忱追求,从而迸发出时代斗争所需要的强大信仰力量。以文艺工作为载体,利用文艺作品教育、感召和激励人的作用,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帮助人民群众形成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所需的信仰、情感和意志,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方面。

文艺天生就具有哺育思想、匡正时弊、提升人间真善美的责任和使命,做“灵魂工程”和“灵魂工程师”,就是要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早在中央苏区时期,就出现了以戏曲、山歌、民谣、话剧、画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唤醒民众、宣传革命,成为催人奋进的“革命工作的粮草”。革命先驱者李大钊,也是新文学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提出“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的文学观,创作大量性灵奔放、激情澎湃的文学作品,无不传导着他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激励了无数革命青年的必胜信心。民族作家鲁迅,以笔为枪不断灌注时代进步的正能量,以笔为号全力吹响时代精神的号角,让文学成为时代发展中的一支主动性力量,他的文字激励着人们无限憧憬、炽热信念、努力奋斗去追寻那个“宽阔光明的地方”,激发着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必胜信念。

新时代新征程实现“灵魂工程”和“灵魂工程师”的目标,文艺工作者自身要崇德尚艺,在一言一行中彰显信仰信念信心的底色。文艺工作在社会聚光灯下前行,不少从业人员还有着无数的粉丝、追随者,其言行都有引导力和示范力,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身体力行。要想传承信仰,首先自身要有信仰,牛犇老先生在83岁耄耋之年, 仍然初心不忘、红心向党,他把为党工作、跟着党干,为人民创作作为一生的信仰和追求。要传播信念,自己要有信念,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这个态度就是思想和信念,田华演“党的女儿、做党的女儿”,一辈子颂红色经典,用艺术的形式展示共产党人高扬的理想信念和实践信仰的奋斗脚步。要传递信心,自己要坚定信心,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宣传、倡导、推介中华文化,用文艺作品勾勒新时代的崭新轮廓、描画新时代的未来图景,积极向人民昭示更美好更光明的未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传承信仰传播信念传递信心。

文艺工作传承信仰传播信念传递信心,首先要把践行爱国主义放在首位,努力创作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滋润人们的心灵,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要以爱国主义为根,用文艺作品铸信仰之魂,持续巩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政治信仰。文艺和民族境遇紧密相连,回望过去,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艺作品每每起到“早行人”的关键作用。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深悟党在新时代新征程对文艺工作的新要求,饱含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把党的理论、党的经验、党的纪律、党的要求与文艺作品深入融合起来,为文艺作品注入信仰的力量。把学习传承党的精神谱系融入文艺作品创作全过程,通过文艺作品的艺术再现,生动展现山河破碎时革命前辈改造华夏的坚定信仰,共和国百废待兴时革命前辈一心为民建设祖国的崇高信仰,引导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锤造共产党人的坚强政治品格。要用有血有肉的典型事迹、真实可信的人物故事、淳朴真挚的意志信仰,以触及灵魂的艺术表达,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形成心灵共振。

要以爱国主义为魂,用文艺作品激发信念的力量,不断培塑青少年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文艺工作者要把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融入文艺作品中,真实呈现革命前辈的英勇奋进的过程,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心灵深处。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文艺作品当中,在青少年的心中浇灌“精神”的养料,让青少年理解接纳并融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将广博深厚的民族精神植根于心。要用文艺作品展现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成就,以及伟大事业里的青少年声音与青少年力量,鲜明揭示其背后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和制度优势,引导青少年坚定听党话、跟党走。要主动适应青少年的信息接收方式、审美认知变化,用青少年广泛接触的文艺形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与青少年形成精神共振。引导青少年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要以爱国主义为旗,用文艺作品稳固信心之基,坚定广大民众的发展信心。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文艺应当以富有创造力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表达现实生活的矛盾与理想,发挥文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作用,满足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文艺工作者应把脚步深扎到广袤的中华大地,深入到人民中去,切实感深悟透时代的精神、社会的正气、生活的真谛、人民的善良,真正把握人民的需求,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真正面向大众创作对人民有感情的文艺作品,防止把人民大众的艺术变成少数人的艺术、变成贵族艺术、变成谁也不懂的自我宣泄的纯艺术,切实反映广大民众的喜怒哀乐、讴歌建设新人、反映人民疾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更直观有效地体现人民立场,以情感互动觉醒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尤其要把我国由大向强将强未强的历史关口遇到的阶段性困难通过文艺作品生动解释,向全社会传达催人奋进的精神,将短期的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作者:龙开胜,系北京书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