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研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

思想解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出自《古今贤文》。意思是说,一枝花朵开放,不能算是春天;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古今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增广贤文》,最迟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选编汇集了历代格言谚语和文献佳句,经明清两代不断增补,成为内容广博、言简意赅的重要启蒙读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是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多样性构成世界文明的精彩映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引用过这句话。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欣赏、种植、创新着万紫千红的花卉,创造、形成、发展着五彩斑斓的文明。花卉植物自古就是人类的密友,人们对花卉植物的观赏、种植、创作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其中有不少篇章是与花卉植物相关的。如《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意思是说,繁茂的桃树,花儿开得红灿灿。这个姑娘嫁进门,定使家庭和顺美满。繁茂的桃树,丰腴的鲜桃结满枝。这个姑娘嫁进门,定使家庭融洽欢喜。繁茂的桃树,叶子长得茂密。这个姑娘嫁进门,定使夫妻和乐幸福。《小雅·采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意思是说,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既已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得多次交战!《诗经》中吟咏的花卉植物还有许多,比如,《郑风·山有扶苏》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吟咏的正是荷花。《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通过对梅子“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的白描,刻画出梅子逐渐成熟并由多变少的过程,梅子成熟象征着女子发育成熟,果实由多变少意味着梅树生命力由盛转衰,以此象征着女子青春年华的流逝,透露出女子对爱情婚姻的那种渴盼期望。在《诗经》中,花草树木成为诗意盎然的意象,鲜艳的花映射着女子美丽的容貌、思慕的情愫;外形柔弱、生命力顽强的草传递着内敛而含蓄的爱情故事;树木因为其外形高大挺拔,是男子的象征;从开花到结果是女子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传递着女子待嫁的心情和男女爱情的信物。再如,兰花在中国又被称为“君子兰”,缘于古人以兰花喻君子,兰花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高洁、典雅、坚贞的象征,形成了浓郁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兰文化。孔子十分喜欢兰花,《孔子家语》中节录了孔子的一段话:“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以“芷兰不以无人而不芳”比喻“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的高尚品质,芝兰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君子,“芝兰之室”则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世界上有诸多花草树植及其意象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寄托着悲欢离合,丰满着吟咏主题,积淀着文化醇香,构成着多样文明。

学习领悟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语,揭示出世界文明是丰富多彩的,多种文明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图谱。

花卉各有其美,文明各有特色。国花凝结着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是国家气质、民族精神、人民品格的一种符号与象征,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均已明确了自己的国花。国花的历史源远流长,一些国家的国花可追溯到数百年、数千年的文化历史或宗教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了解并尊重不同文明。花卉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一角,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和国家文明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说:“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种文明都既有优长,又有不足。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论强弱、不分大小,其文明传统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既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文明传统,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的民族的文明传统。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传统,尊重文明多样性既是传承发展本国本民族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必然要求。

花卉姹紫嫣红,组成美丽的花园;文明多姿多彩,构成美好的世界。我们对待世界文明多样性要秉持中华文化自古就有的正确理念,既要认同本国本民族文明传统、尊重他国他族文明传统,又要理解个性、尊重差异、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和睦相处、和而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文艺与科学工作方针所蕴含的包容精神应用于国际交往与人类文明,对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明多样性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对我们新时代开展外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论是哪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都是构成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不论大小,无论强弱,都应平等对待,自觉尊重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促进世界各国各族繁荣进步,使人类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缤纷绚丽。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王杰】

(本文刊发于《新阅读》2022年11期)

[责任编辑:翟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