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大国优势

【摘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多重挑战,运用好大国优势,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大国之大,体现为政府有作为、人口总量多、产业门类齐全与消费市场广阔等一系列具体优势。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国优势,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国际经济环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攻关;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发挥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

【关键词】大国优势 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7.007

【作者简介】苏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主要著作有《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内外失衡下的中国宏观调控》《宏观经济学(中国版)》等。

2022年,国内新冠疫情反复,对宏观经济造成剧烈扰动。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包括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发行政府专项债券、降息降准等,支撑宏观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疫情防控新规定助力社会复工复产,促进生产和消费需求逐步恢复,实现全年经济增速3%。[1]随着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其对宏观经济的扰动逐渐减弱。2023年,中国经济基本面将稳步持续复苏。但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影响或将持续,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仍将带来严峻挑战,国内需求仍旧偏弱,供需两端压力犹在;国际上地缘冲突升级,海外需求趋于收缩,中国面临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未来仍需充分发挥大国优势,积极应对国内外挑战,推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规律性认识

经济发展阶段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22年全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57万元,[2]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最低水平。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钢铁、煤炭、水泥、化肥、棉布等产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从出口贸易方面看,2022年中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2.07万亿元,[3]连续6年蝉联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显著增长,服务贸易占比不断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断攀升。在新冠疫情与地缘冲突加剧等外部不确定因素空前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外贸进出口依然表现出强劲的韧性。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国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动绿色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朝着更高质量发展加速迈进。

经济发展规律性认识。掌握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根据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总结以下三条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第一,根据经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和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关键要素。从实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正是在于经济体制改革、人口红利和对外开放。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自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显著优化了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了企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支柱作用和带动作用,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快速有效接轨,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出现了三次婴儿潮,分别是新中国刚成立时、1962~1973年、1986~1990年,其中1962~1973年是最大的一次婴儿潮,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要素,是中国人口红利的主要来源,也是创造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和实施,为中国引进外国投资、先进技术设备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极大促进了中国资本要素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已经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政府经济政策也作出相应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质量已经取代经济发展速度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从经济学原理的观点来看,“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但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最终要依靠扩大内需来拉动,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大循环”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了20.9%。[5]但是,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贸易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等逐渐抬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对外贸易采取一系列限制措施,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摩擦、制造业回流等事件频发,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支撑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渐削弱,东南亚国家凭借其拥有的更加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能对中国形成显著的出口替代效应,大量出口订单将流至东南亚国家。与此同时,全球通货膨胀高位运行,海外需求总额逐步收紧,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而中国出口也处在转型时期,正在经历从扩大出口规模向优化出口结构过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削弱,尽管随着外贸保稳提质措施的持续发力,出口增速有望企稳回升,但长期来看难以依靠出口来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大国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大国的经济发展对于外贸的依赖程度不宜过高,而应主要依靠国内需求和国内循环来推动经济发展,这与我国目前所提出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相符合的。从实践来看,中国确实也正在进行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重心从增加外贸向扩大内需逐渐转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并进,以高质量供给激发高质量需求,以扩大国内需求和促进消费需求升级为落脚点,将国内需求打造成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动力。此外,国内需求扩大也有利于为国内产业注入发展活力,盘活整体经济发展,进而有利于带动全球经济回暖,并更好地践行新发展理念。

第三,从经济发展主体来看,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民营经济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未来经济发展必须更加重视民营经济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破除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在观念上的固有边界限制,为民营经济发展破除了制度障碍;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科技创新、增加社会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民营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概括起来说,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6]此外,民营企业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主体,其外贸“稳定器”作用持续发挥。202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所占比重达到50.9%。[7]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众多人口的就业问题,吸纳了超过80%以上的城镇就业,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促进了大量农民工从农村流向城市,加速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同时,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为国家财政提供了重要保障。当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继续发挥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将扩大国内需求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正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民营经济对于形势变化的敏锐程度较高,适时做出经济策略调整,能够及时抓住市场机遇。而面对一些西方国家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民营经济凭借自身的身份优势,更易通过海外审查,能够更好地为我国优化产业链、价值链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作出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举国体制下的政策优势。政策优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作为典型的“大政府”,我国在宏观调控方面拥有独特且有效的政策体系。这种政策优势是举国体制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不断探索和大胆尝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市场和政府各有优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将两者的优势有效衔接融合,既能充分依托市场来引导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又能通过政府实施政策上的调控和引导来防范重大经济风险和纠正市场失灵问题。而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中国不断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体系,在宏观调控领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这为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人口红利”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地参与到国际贸易分工中,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1.4万亿元,约占全球的30%,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制造国地位。[8]在此过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产业体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也就是说中国产业链供应链覆盖范围广,能够生产多样化的产品,从日常生活用品到高精尖电子科技产品一应俱全。同时,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多个地区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聚集园区,能够实现规模化、集群化的生产,从而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此外,中国的产业配套设施比较完善,产能丰富,韧性强劲,能够有效化解突发风险、及时恢复生产供应,譬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同时,完善的交通物流系统也为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丰富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资源为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中国的消费潜力十分巨大。这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中国人口规模巨大。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2022年全国人口数量为14.12亿人左右。[9]人口规模是消费潜力的基础,有人口才会有消费,因而人口越多其带来的购买力越大。

第二,中国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21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约占人口总数的27.9%,[10]中等收入群体的工作和收入更加稳定,其基本物质需求能够得到保障,因而其消费需求的层次更高,在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等服务产品方面的消费意愿更强,对扩大内需、扩大整体消费市场而言具有重要作用。2022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45万元,[11]同期美国人均消费支出为5.3万美元,未来中国消费增长空间广阔。

第三,政府多渠道全方位保障消费市场平稳健康运行。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消费市场监管网络,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畅通的监督和举报渠道,并建立了规范安全的消费市场秩序。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消费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强调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生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12]

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关键条件。一方面,超大规模市场为企业扩大规模和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重要条件,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超大规模市场的包容性更强、资源更加丰富,也有利于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的落地和发展。另一方面,超大规模市场所具备的消费潜力优势也吸引了国内和国际投资广泛流入中国市场,这有助于创造更具竞争力的商业环境,而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将增加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努力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显著促进了创新活动的增加,并提高了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第一,人口数量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总数达14.12亿人,较2021年末人口总数减少约85万,全年出生人口数量为956万人,较上一年减少10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13]为控制人口过度增长,集中更多的社会经济资源进行经济建设,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2015年开始,计划生育政策已经逐步放松,全面二孩政策和三胎政策陆续出台,但一方面由于配套的生育支持政策仍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压力增加和婚育观念的转变,多数适龄女性的生育意愿不高,未来我国人口生育率仍面临下降压力。人口下降可能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和国内消费需求下降等问题,从而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人口老龄化。2022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约为2.098亿人,占总人口数量的14.9%,[14]引发了大量关于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口红利消失的担忧,而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而言,人口老龄化主要通过影响劳动力的四个方面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大量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年人主动退出劳动力市场,部分老年人因劳动能力下降或丧失而被迫退出劳动力市场,使得劳动力供给数量下降。此外,生育率的下降也带来劳动力增长速度降低。其次,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年龄结构不断老化。再次,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的体力精力与其年龄显著相关,年轻劳动力的精力更加旺盛、体力更加充沛,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会降低社会整体的劳动力强度;另一方面,老年劳动力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逐渐下降,普遍低于青年和中年劳动力,不利于适应和接受新的知识技术,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劳动生产率,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最后,人口老龄化将增加包括工资、社保花费支出等在内的劳动力成本,从而间接地影响经济增长。

第三,劳动力减少且分布不均。一方面,由于人口总量下降与老龄化加剧等问题,中国劳动力总量也出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短缺呈现区域供需不平衡、城乡供需不平衡与行业供需不平衡状况。从区域特征来看,东部地区劳动力人口需求较大,然而受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就近择业或在家待业,导致部分东部沿海省份面临开工慢、招工难、招工贵等难题。从城乡特征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中国部分农村地区面临劳动力相对短缺的问题。从行业特征来看,我国高等技术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尤其是制造业与运输业,而金融、餐饮与快递等服务型行业受到更多年轻人的欢迎。未来,劳动力短缺可能导致企业用工成本进一步上升,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产业与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世界经济遭遇巨大冲击,全球经济脆弱性增强。受乌克兰危机、欧洲能源危机、通货膨胀高企、新冠疫情扰动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受到阻碍。目前来看,通货膨胀虽然有所缓解,但仍然处于相对高位,持续高位运行的通胀压力促使各国央行不断收紧货币政策,居民消费需求因此受到抑制,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而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将持续受到全球需求收紧的影响,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将因此削弱。整体来看,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加,中国主要合作伙伴的经济发展前景偏弱,多数国际机构认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黯淡,中国或成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主力。1月25日,联合国发布《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称,联合国预期2023年全球GDP增长速度为1.9%。[15]1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表示,IMF将2023年全球GDP增长预期上调至2.9%,并指出中国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有利于中国经济未来复苏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16]1月10日,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显示,世界银行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7%,并认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或将持续,而高企的通货膨胀仍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风险因素。[17]在全球经济发展前景黯淡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风险加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这将对全球安全、稳定和繁荣产生重大影响。贸易、人权和领土争端等问题上的分歧使得大国之间地缘政治关系紧张局势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中美关系紧张和乌克兰危机两个方面。中国和美国之间一直摩擦不断,两国未来可能会在局部问题上达成缓和,但竞争仍将加剧。而乌克兰危机使得整个欧洲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美欧联合对俄罗斯进行制裁,更增加了地区不稳定因素。加之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可能将加剧国家之间的不良竞争并进一步加剧紧张局势,从而导致贸易战、边境争端以及其他形式的冲突出现。此外,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事件频繁发生,气候变化与环境风险也将对全球安全稳定造成重大威胁,这些风险可能导致人口流离失所、各种资源短缺以及经济发展中断,从而可能引发国家和地区间为获取资源而产生的冲突。总体而言,未来地缘政治风险的加剧,将对和平稳定的世界局势造成威胁,并对国际合作、贸易和投资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在风险因素。

对国外投入品和产品市场依赖度较大。一是中国部分能源、粮食对外依存度较高。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进口国与消费国,2021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1.24亿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1.63%;进口原油5.13亿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1.6%。[18]此外,乌克兰危机后,粮食安全也受到更多国家的关注。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大豆数量超过国内消费量的八成以上。二是中国出口贸易对发达国家市场依赖较强。从出口总额看,美国、欧盟与日本是中国主要的贸易出口国家或地区。2022年12月,中国出口美国商品总额3200亿元,占商品出口总额的14.81%,中国出口日本商品总额995.6亿元,占商品出口总额的4.4%,中国出口欧盟商品总额3079.3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25%。[19]三是中国高端制造业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以芯片行业为例,中国高端芯片的研发与制造能力比较薄弱,我国芯片制造刚实现14纳米量产,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进行5纳米芯片的研发制造,未来还可能生产更小纳米的芯片。特别是一些国家针对中国芯片产业链供应链的持续打压,给我国芯片研发与制造造成了一定压力,也对我国高端制造业的供应链安全与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第一,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的市场秩序,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行。首先,要着力优化市场环境,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的市场制度,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商品流通壁垒,畅通国内大循环。其次,要继续完善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合同执行机制等,以规范企业行为、优化营商环境。同时,要降低市场进入壁垒,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打击反竞争行为。

第二,加强金融部门对市场经济的支持。强大和高效的金融部门对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深化银行体系改革,完善公司债券市场,并充分发挥私营银行和金融机构在市场融资中的作用。同时,要着重解决信贷融资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增加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资金支持,减少信贷融资过程中不必要的行政流程,以提高信贷融资工作效率,打通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为市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第三,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通过积极宣传加鼓励引导,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改变关于民营经济的刻板观念,提高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优惠政策,积极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利益,确保民营企业能够参与公平竞争,建立起“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第一,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营造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20]要妥善处理与美国、欧盟、东盟等贸易伙伴的经济贸易关系,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积极贯彻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大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当前,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我国通过研发和制造电子、电信设备、可再生能源技术等相关的高科技产品,扩大了中国产品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机电产品已经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的出口结构逐步得到优化。

第二,抓住技术革命的良好机遇,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的对外开放。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重塑国际经济贸易格局,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数字经济时代随之开启。应推动数字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的紧密融合,利用数字技术降低市场协调和交易成本,推动市场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促进数字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此外,也要完善数字监管体系,通过数字经济平台加强国际人才、科技等要素的流动。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焕发活力的重要支撑,是攻克关键技术难题的客观要求,并且在未来也将成为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科技创新改善了生产方式,提高了中国的经济产出效率。通过增加对新技术和工艺的投资,实现以相同甚至更少的资源生产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使经济运行更加高效。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是提高中国供应链水平和安全性的必然要求。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供应链韧性和交通物流系统的效率。高效稳定的交通物流系统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时效性,降低了企业运输货物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使得生产要素流动更加便利。

第一,要加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要以金融发展更好地促进创新发展,为企业创新创业活动开辟快捷的融资渠道,减少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约束,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进行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的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创新积极性。同时,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促进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有效衔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第二,坚持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积极优化人才布局。人才是可持续的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尤其是在人口红利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削弱的背景下,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显得至关重要。要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在财政上和制度上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支持和保障。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建立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渠道,优化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也要加强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

第三,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科研攻关,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首先,要增加在事关国家安全和供应链安全的重点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核心硬件、关键材料等短板领域,更需通过增加投入促进国际领先突出成果产出。其次,围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要进一步打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布局,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再次,在重视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打造有效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的创新链。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十三五”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分迅速、成果斐然,是中国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的重要动力。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劳动力供给更加丰富,劳动力的增加使得企业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城镇化促进了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夯实了现有产业基础。随着人口在城市地区的集聚,扩大了城市地区的市场规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我国市场潜力也得到进一步激发。但是,中国城镇化的质量仍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部分地区仍存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不充分的问题,新型城镇化仍需进一步推进。

第一,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随着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应着力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加的对住房、食品和娱乐等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包括交通系统、文卫教建设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增长,还能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因地制宜,实现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快一点,居民生活水平高一点。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慢一点,生活水平低一点。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盲目地把农村居民迁入城市以提高城镇化率。中西部地区有自己的城市特色与人文风情,牧区、农区、林区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特色文件保障居民实际利益。

第三,立足超大规模城市群,发挥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区域核心城市往往是创新创业中心,人口向城市地区流动有利于发挥创新的集聚效应,优化创新创业氛围,有利于初创企业数量增加和小微企业的成长壮大,进而吸引更多高新技术的外资企业增加投资。此外,区域中心城市往往教育资源优势明显,具有人才聚集效应,不仅有利于人力资本持续积累,大量高素质人才也将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助力。

总结

充分发挥大国优势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与着眼点。大国之大,体现为政府有作为、人口总量多、产业门类全与消费市场广阔等一系列优势。新形势、新挑战下,运用好大国优势,将成为未来我国应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保障国内生产安全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为更好发挥大国优势,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国际经济环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攻关;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并进一步发挥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

注释

[1][2][3][11]《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2月28日,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

[4]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年10月12日)》,2012年9月26日,https://fuwu.12371.cn/2012/09/26/ARTI1348641194361954.shtml。

[5]《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有关情况发布会图文实录》,2022年5月20日,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7673/48300/wz48302/Document/1724637/1724637.htm。

[6]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11月1日,http://www.gov.cn/xinwen/2018-11/01/content_5336616.htm。

[7]《国务院新闻办就2022年全年进出口情况举行发布会》,2022年1月14日,http://www.gov.cn/xinwen/2023-01/13/content_5736993.htm。

[8]《工信部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发布会(第一场)》,2022年7月26日,http://www.scio.gov.cn/m/xwfbh/gbwxwfbh/xwfbh/gyhxxhb/Document/1728339/1728339.htm。

[9]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年,第3页。

[10]《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要讲数量更要讲质量》,2022年4月11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9766738319749645&wfr=spider&for=pc。

[1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2022年3月25日,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87499.htm。

[13][14]《2022年国民经济顶住压力再上新台阶》,2023年1月17日,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301/t20230117_1892123.html。

[15]《联合国发布〈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2023年1月29日,https://www.ndrc.gov.cn/fggz/fgzh/gjzzychyjdt/gjzzyjdt/202301/t20230129_1347418.html。

[16]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 Inflation Peaking amid Low Growth,“ 31 January 2023, 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Issues/2023/01/31/world-economic-outlook-update-january-2023.

[17]The Worl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January 2023, https://www.worldbank.org/en/publication/global-economic-prospects.

[18]根据中国海关和Wind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19]中国海关总署:《2022年12月进出口商品主要国别(地区)总值表(人民币值)》,2023年1月13日,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zfxxgk/2799825/302274/302275/4793979/index.html。

[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2022年10月25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Making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a Major Country
Su Jian
Abstract: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multiple challenges of dome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essential for China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a major country to promote it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advantages of a major country are reflected in its efficient government, large population, complete industrial categories and broad consumer market. In order to give better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a major country, we shall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first, further deepen socialist market-oriented reforms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t functioning of market mechanism; second, promote high-level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o create a favorabl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third, adhere to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re technologies in key areas; fourth, further implement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i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major cities.
Keywords: advantages of a major countr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Chinese economy

责 编∕包 钰

[责任编辑:包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