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大国基理 > 正文

【大国基理】重庆:打好“组合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大国基理文章配图

“大国基理”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专题

作者: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周振超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重庆市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加强基层治理各项举措的系统集成,使各个治理主体在基层治理中形成合力,用一套“组合拳”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党建统领,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树立“问题发现靠党建、问题发生查党建、问题解决看党建”的理念,以党建“一条线”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激活基层治理体系的细胞,促进治理体系全覆盖、治理要素全参与。例如,铜梁区深入实施“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工程,有效破解“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团麻”,“由下往上反映问题信号层层衰减”“由上往下解决问题力度层层衰减”等治理难题。合川区深入落实党员“网格双报到”制度,推动支部进村居小组、党员进所属社区,建立在职党员到所居住社区、小区“双报到”制度,有效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建体系、强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重庆不断完善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推进工作布局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进一步厘清区县部门与乡镇(街道)之间权责,向基层放权赋能。如渝北区通过建立自治清单、协助清单、负面清单、证明清单“四张清单”制度,助推基层减负增效。完善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统筹协调体系和“多位一体”联动处置机制,形成问题联治、风险联控、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例如,合川区构建起“一心五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即“实责化”凝聚治理合力,“一体化”打造治理中心,“网格化”夯实治理根基,“精细化”促进精准治理,“多元化”联动化解纠纷,“智能化”提升治理效能,“社会化”实现共治共享。

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一是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渝中区整合社区巡防队员、流动人口协管员、禁毒义工、义务消防队员等四支力量,统编建立渝中区群防队伍。二是有效激发基层群众参与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合川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出台《合川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实施意见》等,进一步畅通渠道、整合资源、提供活动阵地。健全完善物质激励、情感激励、文化激励、精神激励等有机结合的激励机制。以基层治理项目为牵引,激发社会力量踊跃参与。深化扩展积分制度,通过颁发“荣誉市民”“流动红旗”等形式,增加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建好“微组织”,定好“微规则”,抓好“微协商”,推动实现“有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发挥在职党员、志愿者、新乡贤能人、退休干部、热心群众的示范带动作用。例如,大足区高升镇走“自治”之路,通过用活“积分兑换”、开展“星级庭院评比”、用好闲置宅基地打造讲习所和农耕文化小院等举措,提升基层治理内生动力。渝北区在农民群众居住集中的地方设立“民情茶室”,通过“一室、一桌、一茶”,听民情、问民需、解民忧,调纠纷、化矛盾、办实事。

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实现“硬治理”与“软治理”同频共振。一方面,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和全要素依法治理,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让法治理念全面融入基层治理实践。南川区大观镇将法律服务力量引入村(社区),建立村级“法律小诊所”,采取接诊、出诊、会诊、辅诊、义诊、网诊的“六诊”方式,为村民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另一方面,加强社会领域的价值治理,坚持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共同推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通过选“新乡贤能人”、树“院规院训”、设“讲理堂坝”等措施,推动乡村善治取得新成效。

提高整体智治水平,优化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纵向打通、横向整合各部门职能。深度融合现代科技与基层治理,用好大数据这个“显微镜”“透视镜”“望远镜”,构建从“城市大脑”到“微观细胞”的智能化基层治理体系,完善线上网络、线下网格有机衔接、协同高效的网络治理体系。例如,璧山区碧泉街道华龙社区推动网格治理与小区治理深度融合,配齐配强“1+3+N”工作力量,以“智慧华龙”赋能基层治理,打造“百姓舞台”“社区讲堂”“暖心驿站”,全链条服务群众。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