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丽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魏崇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4月2日,“好评中国·走进湖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隆平水稻博物馆,感悟袁隆平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常怀国之大者、守护粮食安全的使命精神。
隆平水稻博物馆内袁隆平雕像 人民论坛网 宋畅摄
展示农耕文明,于历史中传承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并食用稻米的地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隆平水稻博物馆是世界首个以水稻为主题的博物馆。从外观来看,博物馆由5栋仿佛5颗饱满的“稻粒”的主体建筑构成,寓意五谷丰登。进入“稻米香万年”展厅,可以看到有几千年历史的碳化稻谷、唐宋时期精耕细作的农具曲辕犁、制作精美形态各异的米升等实物展示,也有晒稻谷、担稻米、儿童在稻谷堆玩耍等模拟场景展示,展现了农耕文明丰富的稻作文化。
常怀国之大者,于守护中圆梦
“我讲我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梦想成真”展厅用“禾下乘凉梦”“艰辛探索”“杂家水稻泽被全球”三个单元呈现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深厚羁绊以及和袁老一样立志于此的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奋斗。袁隆平及其团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适合马达加斯加当地条件的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使马达加斯加成为非洲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马达加斯加在最大面额纸币上印了中国的杂交水稻以示谢意。杂交水稻的突破,不仅帮助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端牢了中国人的饭碗,也为世界战胜饥饿作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中国人民胸怀天下的胸襟与气度。
践行科普教育,于学习中铭记
充满科技感的“奇异的旅程”展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水稻的一生,如对水稻颖花的科普从细微之处介绍杂交水稻之艰难。在博物馆主体建筑边上,紧挨着一片水稻田,使得来参观的人能触摸到真实的泥土地、嗅到歌词里描绘的稻花香,实现了科普教育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融合、科技内涵与自然野趣的统一、精神学习与劳动实践的交融。2022年3月30日,隆平水稻博物馆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首批全国科教基地。于科普教育中探寻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之根脉、铭记前辈艰辛探索之贡献、感悟常怀国之大者之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团结奋进、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