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崇辉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3 年 3月 31 日,以“点点星火,汇聚成炬”为主题的“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启动仪式暨“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创新论坛于湖南长沙举行,“好评中国·走进湖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也同步启动。4月2日,采访团来到《湘江评论》旧址,参观了《湘江评论》主题雕塑、《湘江评论》陈列馆、修业学校校史馆等,致敬为民发声的时代呐喊。
《湘江评论》主题雕塑 人民论坛网 宋畅 摄
《湘江评论》陈列馆内 人民论坛网 宋畅 摄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1919年7月,青年毛泽东在位于长沙市都正街街道马王街28号的修业学校创办了《湘江评论》 。这里见证了青年毛泽东挥斥方遒的峥嵘岁月,也见证了那个时代同学少年浪遏飞舟的豪情风貌。
因势而起,应时而动,彰显青年奋勇担当精神
1918年,为了新民学会成员赴法留学的事情,毛泽东离开湖南辗转来到北京。和当时很多立志救国救民的青年人一样,毛泽东也在形形色色的新思潮中寻找人生信仰。在北京的这段时间,毛泽东广泛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还接触了李大钊、邵飘萍等人的进步思想,为《湘江评论》的诞生种下了思想的种子。1919年4月,26岁的毛泽东回到长沙,经由好友周世钊的介绍成为修业学校的一名历史教员。伴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全国争先恐后地涌现各种传播新思潮的刊物,至1919年7月,长沙曾出现过《岳麓周刊》《女界钟》等进步刊物,但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在毛泽东的提议下,湖南学生联合会决定创办《湘江评论》,担当起启民智、开新潮的重任。
以思启智,以呼振民,增强群众团结斗争意识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青年毛泽东怀揣着以思启智,以呼振民的期待与热情投入主编工作,以一人之力支撑起策划、约稿、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等多项任务。每一个亮灯的深夜,都是毛泽东在思想战场上的奋勇厮杀。《湘江评论》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发出了“湘江的怒吼”,提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之问,先后写出《创刊宣言》《民众的大联合》等一系列著名文章,每一期都供不应求。这份报刊成功引导了郭亮、向警予、萧劲光、任弼时等一大批青年学生投身革命事业。李大钊称赞说这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报刊之一”。
虽失阵地,不亡其志,展现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湘江评论》从1919年7月14日出版,同年8月上旬,《湘江评论》第五期刚印出尚未发行,就被军阀张敬尧派军警查封。但毛泽东并未因此而气馁,他继续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隐藏在《新湖南》背后主持编辑工作,继续宣传新思想。 《湘江评论》的救国救民实践,彰显了毛泽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六个不要怕”的斗争意识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存续虽短,其志气与精神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