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加强青少年历史教育的理论思考

【摘要】加强青少年历史教育,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不良信息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把历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协同、学生参与的互动机制,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把握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教育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启迪和教育,对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青少年历史教育,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加强历史教育有助于增进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世界各国均重视大中小学的历史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始,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颁布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以及包括历史内容的社会科学课程列为学校核心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础。英国把历史教育纳入学生中学学业水平考试内容,相当于我国的中考和高中会考。在大学阶段,欧美国家注重利用教育体系中的各种通识课开展历史教育,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在各种人文课程中展现出鲜明的价值导向,并以研讨会、讲座、参观等形式,不断强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

在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教育,教育部定期牵头制定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对课程设计、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学业质量评价等给出统一的规范和引导。2005 年,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课程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得到全面加强,通过修订课程、教材建设标准强化规范指导外,中宣部、教育部等党政机关还多次在公民教育、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件中提及加强历史教育。2013年,《中央宣传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情况和下一步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党史、国史作为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学习的必修课,加强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2021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等举措,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历史特别是自身历史的学习,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从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青春为祖国歌唱”全国高校网络拉歌,到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从共上一堂抗疫思政课、冬奥思政课,到2022年新年伊始,通过快闪的形式演绎时代赞歌《领航》在全国各地学校纷纷唱响,近年来多种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的历史类教育活动在网络不断走红,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少年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紧跟党走,强国有我”的爱党爱国情怀。

加强历史教育是青少年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不良信息的现实需要

从时代背景看,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不可避免的消解作用。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开展舆论战,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趋势较为明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与此同时,我国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以短视频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行为产生较大影响。面对这些新情况,需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历史教育尤其是党史国史教育,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全面批判,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

从国内教育看,我们在加强青少年历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思想认识“轻”。一些学校重业务、轻思政的做法仍然存在,对历史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认识不够,历史教育课时往往安排不足或被挤占。一些教育工作者无法深刻认识包括历史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能深刻认识积极应对传播格局深刻改变、历史虚无主义和网络不良信息挑战的紧迫性,将其当作“软任务”消极应付,或作为“老大难”敬而远之,不愿抓、不想抓。二是责任落实“松”。学校内外的多方教育主体,联动协同、密切配合不够,削弱了全国历史教育“一盘棋”的成效。部分教育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把“四史”教育停留在口头、理念、文件或会议上。与此同时,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参与、联动协同的运行协调机制尚不健全,没能形成强有力的工作网络。三是内容方式“旧”。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不足,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贴近、融入不够,教育感染力吸引力仍有欠缺。四是工作队伍“弱”。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人员、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足,甚至存在越到基层思政教师越紧缺情况。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对青少年思政教育带来的全新挑战,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本领恐慌和畏难情绪,难以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敢抓、不会抓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当前加强青少年历史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把加强青少年历史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强化历史教育,建构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不少西方国家高度重视对本国公民历史文化认同感的教育,强调发挥历史教育在培养国家意识与爱国精神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各国国情与文化不同,但对本国公民历史教育核心目标的价值指向都相对一致,包括个体对地方、国家、民族的认同,对外来文化、种族、民族的包容等。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历史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被更多国家和地区所重视。这要求我们把加强青少年历史教育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化政府层面的统筹指导,切实把加强青少年历史教育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结合起来,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在教学载体上,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要以对党史国史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为立足点,打牢青少年历史教育基础。把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题研讨、课堂辩论、主题电影课等形式,不断促进广大青少年对“四史”的学习。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进行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持续深化所有思政课必修课中“四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的融入,有条件的高校要开设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思政课程;各地中小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将主题教育活动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班级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相结合。2021年,教育部发布《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各学段课程教材加强“四史”教育作出明确部署。讲好以“四史”教育为重点的思政课,要遵循青少年认知规律,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科学设计思政课中的“四史”教育内容,提高“四史”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比重。

在教学内容上,彰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时代性。历史教育因为与培养国民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息息相关,所以天然具有政治性。在内容安排上,要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依据历史发展时序,展现人类社会及本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程,组织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主题教育活动,并将主题教育活动与思政课教育教学、党支部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要着眼话语创新,善用网言网语,讲学生喜欢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要将历史教育与德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有机融合,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促进,有效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在教学场景上,突出教学场景的多样性、丰富性、生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面对信息化时代融合发展、跨界发展的趋势,要着眼分众化、差异化、去中心化,开展多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采用板报设计、情景剧扮演、社区体验、访谈报告、辩论讨论等方式,利用节庆日和身边的资源,鼓励支持大中小学生到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在校园内外营造浓厚的学习教育氛围。

在体制机制上,要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担起主体责任、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促进部门、地方、高校齐抓共管,形成大教育大宣传格局。把历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完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协同、学生参与的互动机制。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机制。定期进行思政工作队伍集中研修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做好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三个统筹,建立起全方位、多样化的教育传播体系,以校内校外的同心同向,共创课内课外的同频共振,凝聚网上网下的同音共鸣,让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小合唱汇聚成时代大合唱。

(作者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落细落小落实机制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LLZZB02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

②张汉林:《国家认同:历史教育的基本诉求》 ,《光明日报》,2017年4月20日。

责编/孙垚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