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前沿理论 > 正文

守正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正道

作者:林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孕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其中,守正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守正,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只有创新,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守正: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归根到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实现现代化,是各个国家、各国人民始终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目标愿景。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是最近几百年特别是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其最初基本形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在现代化发展史上,社会主义国家是后来者。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病、痛苦和代价,建设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题叙事。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这是一种具有现代化特质的目标愿景。实现现代化,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来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追求。列宁曾提出两个著名公式:一是“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二是“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但是,在现代化的实践中,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真正走向成功。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理论创新和创新理论取得的最重大成果之一,是就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集中体现为党的二十大初步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守正,就是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摒弃了西方的现代化老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的现代化、精神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生态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有机融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大国坚定不移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正道上,堪称全球最动人心魄的奋斗故事、最引人注目的现代化史诗。从本源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而不是抽象的现代化。事实上,正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了我们的本和源、根和魂,才能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创新:在积极识变求变应变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开创性事业。这既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同时又要求我们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顺应实践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以识变之智准确识变,以应变之能科学应变,以求变之勇主动求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同样是一项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而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不断研究解决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我国加快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创新,主要是营造创新氛围,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创新活动的精神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全面融合和持续发展。

守正与创新: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今,我国发展面临新的历史特点,并具体体现为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重大关系,关键在于科学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厦的“四梁八柱”。其内容主要是: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支撑;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原则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障;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港澳台都是不可或缺的见证者、参与者、分享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更加宽阔的世界舞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等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重大关系,旨在贯彻落实分两步走的总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世界历史的坐标系中,也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时。在党的二十大闭幕之后不久的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强调,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不断推进,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守正才能保持航向、大道其光,创新才能活力无限、扬帆远航。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