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是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支持上海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上海松江作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集群带动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级实现了战略性提升,在多个方面的创新探索形成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一是搭建面向重点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高质量创新要素的加速汇聚。经验表明,创新活动从来不是均衡分布的,创新要素的持续集聚是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首要特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海松江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突出,近年来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引领下,松江在“建平台、引活水”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进展。一方面,一批国家级重大研发平台、重大科技项目在松先行先试。近六年来,G60脑智科创基地、上海低碳技术研究院、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上海陕煤高新技术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先后落地,腾讯科恩实验室、优图实验室等全球顶尖数字研究室在松正式挂牌。同时,松江先后支持建设了79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合计吸引了329名院士专家,与企业开展合作项目金额超过2.75亿元,产生重要科技成果100余项。另一方面,中科院、上海科学院、中科大、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一批高校院所先后落地松江,以设立合作研究机构、共建创新园区等多种方式打造“政产学研用金”的一体化创新平台,多层次、高水平的高校院所体系加速形成。同时,通过发挥松江大学城高校人才密集优势,松江还全力推动设立G60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区域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整体来看,这些快速汇聚的高校、院所不仅成为了松江地区的科学和知识源泉,也是产业相关技术、设备及人力资本的源泉,更成为整条G60创新走廊中的关键制度性主体。松江的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由“十二五”末的3.58%上升到“十三五”末的4.59%。

二是立足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从历史上看,多数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都是从经济中心发展而来,能否转型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形成适宜于产业和经济结构转型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的关键特征就是“四链”之间深度融合,实现知识、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之间的共享相通,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松江从制造业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特点出发,重点布局体现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科技项目,以研发创新能力的带动,共研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合式发展,打造研用产一体的创新型产业集群。2021年8月,“松江G60科创走廊数字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获评全国首个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依托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松江也集聚了包括海尔COSMOPlat、用友精智、徐工汉云等在内的254家工业互联网企业。在资金链配套上,松江试点推动了“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贷”等贴合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落地和双创债发行,还通过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共建资本市场服务G60科创走廊基地,打造拟上科创板企业“精准辅导+科创属性+联合推荐”机制,赋能创新型企业加速成长。在人才链支撑上,松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促进高端人才和“6+X”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头部产业“联姻”,加强产业链引才、重大项目育才,同时为创新核心人才及其团队量身定制安居、落户、子女入学、人才计划、职称评定等服务方案,推动市级人才专项政策和人才计划向重点产业创新核心人才倾斜。近六年多松江已累计新引进紧缺急需人才2万多名,人才总量达到31万。

三是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多元化创新主体竞相迸发的繁荣生态。大量实践表明,简单地把科学园区、研发投资和科研机构组合在某个区域难以自然形成高质量创新集群,创新优势的形成根植于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持续成长、繁荣共生。2016年以来,松江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先后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专利清零”行动和“小升高”工程,建立起了“科技创业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全周期创新主体梯度培育链。目前,全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595家,总量位列全市第四;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974家,排名全市前列;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规模、技术合同交易金额、创新载体数量等一批关键指标均表现良好。同时,松江注重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设立了每年20亿元的产业资金以鼓励创新创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园区转型,吸引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和重大功能性项目落户。随着一大批头部企业集聚、重点项目推进,产业“组团成长”趋势逐渐显现,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壮大。松江还专门发布“科创中国”青年创业U30榜单和星耀G60创业榜单,以创新创业催生科创“蝶变效应”,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快速落地转化。

四是有效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营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和创新机制。制度创新是形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动力。从国际到国内,绝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在成为科技创新中心之前,都相继建立起了功能完善、公平有序的市场体系和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制度优势。近年来,松江在营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和创新机制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一方面,松江依靠深化改革创新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市场环境。松江率先在全国推进九城市30个涉企事项“一网通办”,实现九城市89个综合服务通办专窗全覆盖,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试点区域。实体化运作G60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中心,推动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依托G60移民政策实践基地推广实施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推荐政策,推动九城市共同签订《人才服务合作协议》,发布人才政策和高层次紧缺人才需求。此外,联合中国进博会举办G60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举行“上交会发布走进G60”活动,打造协同开放的国际合作生态,助力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松江还聚焦科创协同攻关,编制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清单,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积极开展“揭榜挂帅”实践。实体化运作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研究中心,组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专家咨询委员会,加速集聚高端创新智力资源。建立健全与上海科学院战略合作长效机制,成立G60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精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需求,实现实验室共享、大型仪器共享、学分互认、交换生培养等制度创新。

下一步,松江应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上海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勇担长三角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时代使命,加快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增强创新策源效应。重点建议包括:进一步创新制度设计、敢闯敢试,营造与国际高标准接轨的开放创新生态;进一步升级完善人才政策,增强对全球范围内高质量人才的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关键环节的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为产业创新提供有效支撑;进一步激发企业面向重点前沿的创新动力和能力,构建适合引领型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助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熊鸿儒)

[责任编辑:郑涵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