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四川文理学院:构建“322”大思政工作体系,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为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四川文理学院构建起“322”大思政工作体系,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紧紧围绕党员干部、教师、青年学生“三条主线”,坚持建好校内育人阵地与校外实践基地“两个阵地”,通过推进协同创新与考核评价机制建设“两轮驱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动力、提升吸引力、增强内生活力,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全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夯实“三条主线”,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动力

坚持把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三条主线”,不断深化思政工作方式方法改革,切实增强发展创新动力。

创新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学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委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全面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在实施大思政工作中,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建设“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新设立16个二级党委、3个党总支、108个党支部,音乐与演艺学院学生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经常性开展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开展新学期开学党员干部培训,近5年,选送2000多人次党员干部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学习培训及到上级部门挂职锻炼。

创新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入实施教师队伍“双提升计划”与校内外“双向挂职计划”,把政治素质作为考核聘用和人才引进的首要条件,通过“稳、育、引、用、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制度,实施专项人才培养计划,立项建设30多个卓越教师教育教学团队,加强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和辅导员“明星工作室”建设,“巴山青语”辅导员工作室获批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5名辅导员被评为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按照“六个要求”全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思政课教师“三级培训”体系。多举措提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学生评教获得“优秀”等级的教师占教师总数超85%,30多人先后被学生评为“我最喜欢的老师”,15个集体和34名教师被表彰为“三全育人”先进集体和优秀工作者。

创新大学生思政工作模式。学校深入实施“四圆同心”办学思路和“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建立健全“十大育人”体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努力培养具有“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修订完善涉及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30多项,立足“三目标”,聚焦“四结合”,构建“大美育”体系,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电子信息、挑战杯等学科专业竞赛捷报频传,获国家级奖励近100项、省级奖励400多项,一大批项目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四川省精品项目3项目,“三全育人”试点院系改革项目1项,学校获批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共青团被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筑牢“两翼阵地”,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

学校坚持把拓展和丰富校内育人阵地与校外实践基地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各类阵地和载体,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吸引力。

全面加强校内各类育人阵地建设。落实党政领导班子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听课制度,按照“八个统一”要求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入实施思政课“X+1”课堂教学改革,立项建设“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示范教学团队。近年来累计投入200多万元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践研修,增强讲好思政课的底气,获批40多门省级思政课程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等。学校不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和载体,成立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巴文化,组织专家分专题向全校青年学生讲授传统文化。结合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纪念活动,举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社团文化节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青少年文学艺术普及活动,举办校园读书文化节活动。2022年,组织师生参加全国、全省中华经典诵写讲演活动,共获奖26项,其中,获全国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5项,获全省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获奖排名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不断拓展校外育人阵地。把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与烈士陵园等作为实践育人载体,组织青年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红色文化考察活动,撰写考察调研报告,以红色文化资源培育青年学生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情怀。组织申报的“四川革命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获四川省文化育人类精品项目。实施“学分制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系统推进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每年组织青年学生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和深入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22年学校组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地点覆盖全省21个市(州),参与学生1000多人,共15个团队、150多名个人获各类表彰,通过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砥砺品格,磨炼意志。

创新“两轮驱动”,不断激发思想政治工作内生活力

学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考核评价机制建设,积极创新“两轮驱动”,不断激发思想政治工作内生活力。

不断创新思政工作方式。积极创新网络思政工作,成立党委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部,整合校内40余个新媒体平台,实现新媒体平台聚合传播和矩阵发展,打造“巴山红”和“智慧党建”专题网站,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线上微党课、微视频、微电影、Vlog、H5优秀互联网作品展播,不断提升网络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推进思政工作载体创新,建立“单月教师·校长”和“双月学生•校长”座谈会,创新开展“党委书记·学生”面对面交流会、“文理青年·新思享”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创办“秦巴讲坛”,创设“文理团校”,多形式多途径提升思政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

健全完善思政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年终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党委班子成员和党总支书记在每年年终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并进行民主测评,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当年绩效工资分配和评优评先,积极表彰奖励工作业绩突出和先进典型。深入实施“一科多考”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考试,打破“一考定终身”传统评价模式,变“为考而学”为“为学而考”,提升青年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程度。科学设计“322”大思政工作考核评价办法,研发考评系统,依据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工作职责,合理设计考核指标内容和考核权重,强化责任担当与任务落实,不断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切实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领导、省教育厅领导莅校调研考察期间,对“322”大思政工作体系改革与实践成效给予充分肯定。申报的《构建“322”大思政工作体系改革试点》获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以“322”大思政工作体系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省政府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理工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安康学院、成都工业学院等多所兄弟院校先后来校考察学习“322”大思政工作体系,系列改革成果的示范引领效应日渐扩大。(四川文理学院 姜仕华)

[责任编辑:郑涵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