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张家洼街道徐家河社区,汽车有序停放,道路整洁畅通,楼道干净明亮;社区办公楼内的监控大厅里,36块大屏幕实时盯着小区每个角落,还配备了保洁员、巡查队、网格员等自治队伍,实现社区精细化治理。这个昔日的城中村是如何完美“上楼”的?
村办企业必须“姓公”
说起全村的“上楼史”,徐家河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作泉坦言,这曾经是一个落后的城郊村,宅旁院外的闲散土地被侵占,河道被圈占栽树、养鸡,村办企业包出去屡屡收不来承包费……他退伍后回村里任职,2004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收回闲散土地建老年周转房,整治河道,清理村办企业,党员带头,迅速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随着城市的扩张,徐家河变成了城中村,面临拆迁改造。“我们考虑,老百姓没了地之后,靠什么吃饭?村集体必须有钱,否则干啥都不行。”王作泉在棚户区改造中发现了新机遇,重新创办村属企业,但这一次定了一个规矩:村办企业必须“姓公”。
徐家河成立了开发公司,利用当时的棚改政策红利和扶持资金,建设村民安置区。拆迁坚持“不与民争利”,在70天内就完成了466套民宅的拆除,无一上访、拒拆。2012年,23万平方米的安置房拔地而起,全体村民喜迁新居,住上了配套齐全的楼房。其间,村集体也置办了5万平方米的配套商业,包括写字楼、商业广场、沿街商铺等。同时,陆续成立了地产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商贸公司等村办企业,村集体富起来,吸收就业百余人,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口袋富了更要“精神富”
口袋富了之后,王作泉觉得更重要的是“富脑袋”。群众从农家小院搬进了宽敞的楼房还需要全方位提升整体素质。比如,有的居民搬到楼上后还是习惯将烟头顺手扔窗外,垃圾乱倒,电瓶车进楼道,汽车乱停……这些顽疾不改,不能算真正进了城、上了楼。
社区党支部探索出管理新路径,通过积分制推进社区治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按照教育学习、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8类,对积极为社区建设作贡献、支持社区工作的积分,在年底表彰大会上按积分兑现奖励。
居民愿意进修学习的,学费社区全包,还能获得积分奖励。到目前为止,已有53人到开放性大学去上学,拿到不同的专业职称、职业证书。同时,社区学生考入大学的予以资助,获得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位的奖励1万-6万元。“为国家培养输送人才,应该奖励,现在我们徐家河已经考上了十几个研究生。”王作泉说,参军是为国防作贡献,家里有应征入伍青年的奖励5000元,在部队进步、立功,都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以“积分制”倡导良好风尚
每到晚上,徐家河社区的文化广场就热闹起来,100多人有模有样地打着太极拳。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也有积分奖励,居民陈小燕和婆婆一起练拳、参加合唱,一年“玩”满200天能积50分。2020年,居民王成勤勇救落水少年,党支部当年奖励10万元。魏建萍是物业公司的一名保洁员,早上7点就开始干活,这个闲不住的勤快人受到整个社区的认可,也奖励10万元……积分制根据每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定期调整。去年,垃圾分类等也被纳入了积分范围。
“积分制”就是一个风向标,王作泉说,倡导什么就量化为积分,社区治理有了很好的抓手。经过近十年的坚持,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逐步形成。
多年来,全体党员大会、全体妇女大会是徐家河社区雷打不动的一项传统,每季度开一次,社区的重要事项、发展方向等传达到每位妇女,这成为社区的特色“两会”。“妇女的宣传力量强,啥事只要她们支持就好办。”王作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