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以“镜”为鉴护航乡村振兴路

日前,中央纪委印发《关于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意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实落细中央纪委二次全会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善用监督的“多面镜”聚焦乡村振兴“盲区”,真正提高问题的“分辨率”,实事求是查短板,深入问题找原因,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以治病救人之心,防微杜渐之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强保障。

常用“多棱镜”观根本,正本溯源,探索源头治理问题。“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打造严明的纪律和过硬的作风,既要坚持两点论,用好“多棱镜”,发散“镜头”多维度、多视角、多领域,紧紧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坚决纠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片面理解、野蛮操作,“翻烧饼”、换频道,以及为群众办事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持续营造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的干事创业氛围。又要坚持重点论,在深学习、实调研、抓落实上下功夫,深入基层、沉到一线,紧盯复发问题、普遍问题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握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突出表现,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查摆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因事而治、对症下药,切实做到“药到病除”,推动广大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攻坚克难敢担当、清正廉洁知敬惧。

巧用“放大镜”找端倪,防微杜渐,消灭问题于萌芽时。“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不管是治病还是为政,防患于未然胜过亡羊补牢。从当前一些干部腐败案例看,贪得无厌的粮仓“硕鼠”有之,胆大妄为的医疗“蚁腐”有之,损害人民利益的“蝇贪”有之……带来的损失和代价无可估量。各地区要用监督“放大镜”聚焦问责执纪“盲区”,通过统筹各级纪检力量,强化与财政、农业农村、审计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强对重点项目、重大资金、重要环节的监督检查,针对资源审批、资金流向等问题的各个环节必须“全程把关”。同时,聚焦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等“关键人”,紧盯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关键处”,聚焦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帮扶不及时不精准等“关键事”,把蛛丝马迹放大,把小事当大事看,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抓小抓早,遏渐防萌,真正用高效能监督助力乡村振兴“清风常伴”。

活用“反光镜”回头看,触类而长,总结经验更好施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化上升为理论,实践又检验理论,循环往复,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在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中,要善用总结历史经验,不断研究、分析在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做法,把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成熟经验坚持下去,并且结合乡村振兴新任务新实践开拓创新、不断完善,用他山之石,攻己之玉。见人之过,得己之过;闻人之过,得己之过。要紧盯重点领域,抓住关键节点,不断加大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力度,让一些“老虎”“苍蝇”现身说法,极大发挥“反面典型”的“正向贡献”,营造高压态势、形成有力震慑,促进党员干部切实以“片中人”为镜鉴,在警示中警醒,深刻汲取教训,深入对照检视,持续深化以案促改促治促建,真正实现通报一起、震慑一片、警醒一方的效果,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云南省普洱市纪委监委 范磊)

[责任编辑:郑涵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