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漫评 > 正文

人民论坛漫评 |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QQ图片20230210141242_副本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助于调整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推动乡村环境风貌持续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提升和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只有农业健康发展、农村安定祥和、农民精神富足,农业强国建设才能行稳致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部署新要求,分别从功能定位、内涵特质和外在形式标定了新时代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题主线,绘就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必须稳扎稳打、长期坚持。

以乡村发展为牵引,走好富民之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只有牵住乡村发展“牛鼻子”,加快推进产业振兴,才能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升级,巩固拓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业态模式,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强镇建设,引导大中城市农业中下游产业向县域、乡镇梯度转移。持续完善政策供给,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稳妥有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精准制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措施,吸引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系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增加城镇就业容量,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农村创造更多就近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

以乡村建设为基础,打造幸福家园。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和普惠性。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镇村规划,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因地制宜界定乡村建设规划范围,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着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电网老旧线路改造力度,引导鼓励村民开展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探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广布局智慧广电、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等新型基础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效,多渠道强化资源整合,引导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机构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增强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

以乡村治理为保障,构建和谐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治理这一关键环节。要坚持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做强镇街、做优村社、做精网格,推动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做优做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功能支撑,积极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全面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持续优化人才工作治理机制,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产业振兴带头人、青春先锋和巾帼模范,注重从青年农民特别是致富能手、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实现人才振兴整体推进、多方发力。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亿万农民的共同期盼。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实到位,推动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基层治理精细高效。(文字:石轩,绘画:天津师范大学 胡乐晨)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