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全球观察 > 正文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度报告》发布

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核心阅读

17日,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度报告》。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和生态环境治理,已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与引领者。

 

科技部17日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22年度报告”)显示,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在夏季9月份呈现明显波动下降趋势,2002—2021年间缩减范围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占2002年最小海冰范围的近40%。

“在气候变化影响凸显、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和世界格局深刻改变的今天,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达成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编委会主任赵静介绍,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自2012年起,持续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工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议题,开展全球及洲际尺度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分析和评估。2022年度报告共包含“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和“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及复种与灌溉的贡献”两个专题。

集中科技力量,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年度报告是我国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赵静表示,我国在科学研究、政策制定和行动实施等层面动员和集聚了大量科技创新力量,基于自主建立的气象、海洋、资源、环境和高分等地球观测卫星星座及其应用系统,持续提升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韧性城市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能力,并通过地球观测组织(GEO)等合作机制向国际社会开放共享数据、技术及知识,已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与引领者。

据介绍,在保持继承性和强调发展性的原则基础上,年度报告围绕全球生态环境典型要素、热点问题和重点区域三大类主题,过往10年陆续发布了涵盖11个专题系列的29个专题报告和100余个数据集产品,包括陆地植被、陆表水域、城市3类典型要素,粮食生产与安全形势、土地退化、自然灾害、气候变化4类热点问题,以及洲际尺度生态环境、“一带一路”、冰冻圈和生态环境脆弱区4类重点区域。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顾问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表示,这一工作充分彰显了我国遥感科技界对服务人类社会、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和独特贡献。我国科学家通过在这一领域的持续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建设性地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首次揭示不同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下的北极植被变化规律特征

“近20年来,由于全球增温及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北极冰雪与植被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风向标。”“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专题报告编写组专家、中山大学教授黄华兵介绍,参与专家综合利用风云三号等多源遥感数据,监测了北极海冰、格陵兰冰盖和北极陆地植被,分析了其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评估了大气、海洋和人类活动等要素的影响,可为开展北极环境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专题报告显示,北极冬季多年冰在总海冰覆盖范围中的占比从28%下降到13%,多年冰逐步被一年冰取代;一年冰覆盖范围呈持续蔓延趋势,增长速率为5.9万平方公里/年。北极海冰变化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北极海冰显著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及阿拉斯加以北的北冰洋区域,这为北极东北航道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专题报告结合高分辨率北极人造地表数据和植被绿度产品,首次揭示不同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下的北极植被变化规律特征。该专题报告显示,2002—2021年,77.4%的北极陆表区域绿度增加,面积约5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亚马孙雨林的面积,并在近5年呈现加速“绿化”态势。北极植被绿度与气温、季节性积雪、人类活动显著相关,其中人类活动减弱的区域内植被恢复呈现“绿化”,而人类活动新增区域内,植被覆盖和结构功能被破坏,呈现“褐化”。

我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增强

据“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及复种与灌溉的贡献”专题报告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吴炳方介绍,该专题应用遥感手段对2021—2022年全球农业气象条件、全球粮食主产区粮油作物种植与胁迫状况进行了独立监测,预测了2022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供应形势和进出口形势,分析了极端天气和区域性突发事件对粮食生产和供应形势的影响;进一步结合复种和灌溉耕地分布数据,评估了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复种和灌溉对粮食产量的贡献及其对粮食稳产增产的作用。

该专题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包括——

2022年极端天气频发叠加区域性突发事件,导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减产1.3%,是近10年第二大减幅;玉米产量减幅较大,水稻产量同比基本持平,小麦和大豆小幅减产。我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增强,长江流域极端高温干旱、西北局地涝渍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有限。

从市场供应形势来看,2022年大宗粮油作物潜在供应量略高于2021年,但区域性突发事件加剧了全球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中国大宗粮油作物进口来源国供应形势略好于2021年,其中,大豆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使得我国大豆产量达10年最高水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复种可直接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灌溉可提高作物对异常农业气象条件的抵抗力,对保障粮食稳产增产效果明显,但单季种植模式与雨养农业仍占据全球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该专题报告显示,仅占全球耕地总面积14.8%的复种耕地生产了19.8%的粮食;占全球耕地总面积23.4%的灌溉耕地生产了41.4%的粮食。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全球生态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