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哲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科学内涵等方面进行了精准概括和深入阐释,并号召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赋予了青年人才新使命和新任务,为青年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中展现聪明才智、释放创新创造活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青年人才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需要庞大繁复的社会系统和资源作为支撑,以满足庞大人口需求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现代化、公共服务现代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另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奠定了人才自主培养使用的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要求青年人才勇立潮头、主动作为和艰苦奋斗,充分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强化青年人才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青年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历史时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既是共同富裕的目标群体,也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青年人才发扬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磨砺个人本领,推动民生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共同富裕推进的先行者和领航员。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提升青年人才综合能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它能够有效避免西方现代化盲目崇尚资本,而精神文明建设出现滑坡的弊病,从而走出“硬实力+软实力”有机融合的现代化道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利于夯实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也能更加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内涵和解释效力。青年人才作为最具有生机活力的群体,其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激发青年人才活力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效赋能。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对青年人才而言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主力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激发青年人才科技创新活力。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既源于儒家传统的和谐思想,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尊重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主张经济建设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和根本遵循。青年人才作为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其创新意识强烈、创新能力突出、成果转化效益显著,是我国紧跟世界前沿科技创新趋势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必须重点培养的对象。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充分激发各类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鼓励青年人才参与环境污染防治和全球气候治理,争做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需要拓展青年人才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强调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加快构建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与变革,致力于寻求利益共同点和合作连接点,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美好和谐的国际社会。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纵深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逆全球化浪潮甚嚣尘上,国际上科技和人才竞争愈发激烈,人类社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立足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的拐点,我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聚集,对青年人才的支撑作用提出更高要求。青年人才作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总量规模、结构层次和流动配置影响着国家战略布局和未来发展方向。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面向未来、面向科技前沿的眼光为青年人才提供支持,重点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队伍,鼓励青年人才做人类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和维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