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的二十大专题报道 > 正文

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与作用 使“中国智慧”彰显于公共卫生治理

编者按:新思想引领未来,新征程催人奋进。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12月1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第八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暨人民论坛创刊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以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 王琦在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健康中国峰会主题演讲中发言:

1669971130596

论坛开幕式环节嘉宾线上合影

提出疾病严峻形势和需要治未病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公共卫生治理面临多重挑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老龄化趋势加快、传染病和慢病问题叠加,形势更加严峻,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运用我们的智慧。纵观目前全球面临的形势,任何一门医学都不能单独解决这些问题,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医疗资源,应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治未病”的优势与作用,“两条腿走路、中西医协同作战”,方能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的伟大使命。

阐明治未病是什么和调体治未病的成果

为什么在这里提到中医“治未病”?什么是治未病,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治未病理论奠基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最早记录于《黄帝内经》之《素问·四季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谓圣人治未病、上工治未病,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也就是防患于未然,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智慧。40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从中医出发对人的体质与治未病的研究,也就是把研究视角从“疾病”转向“人”,研究人的体质个体差异,将人群体质分为9大基本体质类型。每个体质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并有特定的发病倾向。了解每个人的体质类型,并从改善体质入手维护健康,是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临床研究报道显示,针对240例高血压前期老年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联合调体干预1年,可以显著降低收缩压、体重指数、血清胆固醇、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40万社区居民进行了中医体质辨识,提供个体化的健康调养方案,使得门诊均次费从114元下降到106.80元,降低了医疗负担。正是这些数据,带给了我们信心,调体治未病可以在防控疾病方面有所作为。我带领团队,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行业标准,创立涵盖儿童、成人、老年全生命周期的体质辨识适宜技术,相关成果先后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仅老年人群服务人次达31301.5万人次。2020年,我们团队还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立项,开展基于中医体质辨识和多模态技术的老年心身健康评估体系及服务模式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调体治未病依托家庭体质健康管理方案,变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变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服务形式变“医生”为“自主自助”,形成了自主自助式的健康服务模式,全面推进了中医“治未病”参与到大医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病防控和大健康中。

提出治未病参与疾控体系建设的国家战略建议

除了做科学研究,我们还承担了中国工程院设立的“中医治未病与建立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体系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由我来牵头,与张伯礼院士、程京院士、徐建国院士共同承担,给国家提建议。我们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专家访谈和调查,凝练出中医药参与疾病防控遇到的难题和机遇,提出了中医治未病与建立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体系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包含三大结合点。

首先,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在传染病防控中的优势,建立中西医结合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几次重大的疫情救治工作中,譬如1956年的流行性乙型脑炎、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禽流感,中医药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更是彰显了其独特优势,与西药优势叠加,可减轻机体免疫应激反应、降低病理损伤;在恢复期治疗过程中,可显著提高生存质量,为落实“动态清零”总方针,降低重症率、病亡率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我们应该趁热打铁、乘胜追击,建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常态化机制,使得中医治未病参与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的响应、救治、善后全过程,建立中西医结合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

其次,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慢病共同防控”的有效防治理念,建立中西医结合慢病防控体系,中医基于体质的慢病“共同防控”理念为群体慢病早防早治提供了有效手段,我前面提到了,这些成果已经被写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等16份国家政策规划文件。未来应该鼓励跨领域合作、实施大医学计划,比如“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开展大样本队列研究,建立中国体质生物银行。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构建以人群体质分类为切入点,多组学(表型组学、代谢组学、宏基因组学等)与环境因素相结合的疾病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慢病预测、预警、诊断和防控体系。

第三,发挥中医治未病在养生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构建中国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健康促进、健康老龄化、妇幼保健、营养与健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健康管理理念。如将人群分体质管理,使得管理模式由“大海捞针式”转变为“群体模块式”,进而形成适合不同年龄层的体质辨识量表及调体方案,实现了群体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最终达成全周期健康管理的目的。未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将中医药健康管理推行至更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立足于家庭医生签约的公共卫生服务,把中西医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做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不仅是中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是服务于“健康中国”、为国家分忧,也是我们向全世界彰显独特优势的契机。未来,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指引下,做好中医治未病工作,推进中西医深度结合疾病防控体系建设,使“中国智慧”彰显于公共卫生治理。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