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拆墙透绿”中的“人民至上”

1666408135921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站位。新时代以来,北京市园林绿化系统“减围栏、促联通”,以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庆丰公园为试点,探索城市公园开放管理新模式,积极建设美丽宜居的首都北京。经过系列探索,该项工作已经由点代面,在全市推广。公园围墙围栏的拆除,一方面让城市绿心真正融入城市当中,积极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扩增了城市绿地的服务半径,让市民的日常活动变得更加便利,满足了都市休闲生活的需要。

城市公共公园“拆墙透绿”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坚定贯彻,“还绿于民”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坚定贯彻,生动体现生态发展为了人民、生态发展依靠人民、生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城市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城市公园的建设关乎每一位市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市民不仅是城市公园建设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建设的参与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北京市园林系统对城市公园的“拆墙透绿”在公园的管理上增添了很多难处,如宠物入园、骑车入园问题等。但人民群众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党和政府以城市公园为代表的宜居环境建设更是得到了全体人民的衷心支持和积极参与。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也都是种树者”。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满足,更是全方位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也包含精神层面与文化层面。城市绿地不仅对环境质量与空气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它同时也是市民精神生活提升的重要场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来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离开人的自然界就是无”,生动揭示了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主要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是人类对于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诉求之一。人类从山林河湖中走来,天然地与山林水土有所依赖,不仅体现为生存对于自然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为人类对于居住环境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随着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人民对居住环境的生态建设需求也在提升。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城市绿地建设,在京城新建了不少开放式无围墙的郊野公园,如温榆河公园等。对于市民生活来说,公园的围墙切断了步行交通的路程,让休闲生活的时间成本大为提升,为生活增添不便。如今,公园与城市接驳过度地带的开放,使得公园可进入的路径增加,减少了市民休闲游览的时间成本与体力成本,极大增加了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和舒适感,让公园更好地发挥出公共服务设施的价值意义。蓝天、碧水、净土带来的绿色生活环境,结合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应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中国园林的审美之中有“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设计理念,将园林与城市相融合,做到车行碧波边,人在画中游,必然能够提升北京市的居住舒适感和幸福感。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生态问题后所提出的重要理念,一方面是对传统现代化道路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瞻性设计。中国共产党人坚信,解决生态问题并不是要摒弃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系,那么建设现代化的都市,更是可以在城市规划方面将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的规划内容。

建设美丽、和谐、宜居的北京,与建设成“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并不冲突。生态环境不仅与人类生产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同时也关系着人类生活在全方位发展。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因此在生态文明观当中,个体或局部利益其实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自然环境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生态产品的使用与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分配,应当以公共利益为基本,只有公共利益得以保护,才能更大程度上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建成“美丽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向,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构成。对城市公园的“拆墙透绿”,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小中见大,暖怀入心!

作者:郝思佳 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