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城市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及建设路径

【摘要】一般而言,城市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生活方式、制度话语、国际声誉等方面,具有互依性、内生性、动态性、人本性等特点。科学甄别、筛选并形成城市软实力的精准内涵,搭建并夯实城市软实力的基础制度框架,激发提升市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建设“文明城市”,理应成为我国超大城市推动软实力建设的主要路径选择。

【关键词】城市软实力 超大城市 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软实力的提升逐渐成为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枢纽和软实力中心。它们在吸引和管理移民劳动力、促进旅游业、吸引投资和发展可持续的国际关系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城市在世界舞台上与各国政府一起作为国际关系的关键参与者脱颖而出,他们发展出独特的城市身份,吸引着全球居民、游客。在综合分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所谓城市软实力,是指城市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以做强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能级为引领,以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为支撑,以城市内生资源为依托而形成的一种包括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治理等在内的软性优势和独特魅力,以强有力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最终使得人们不可抗拒地爱上一座城市,从而帮助城市不断提高国家地位和全球威望的能力。城市软实力是一个内涵丰富、功能显著的城市心智体系,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智商、情商、逆商”,对于提升城市能级、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城市软实力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

城市不仅是物质的、经济的重要载体,更是精神的、人文的情感与价值场所。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一座城市除了拥有一流的经济总量、基础设施、科技实力、金融资本等硬实力外,更需要能够代表吸引力、影响力、声誉力、认同力的软实力,才会使城市具有世界竞争力,实现持续繁荣发展的核心目标。城市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独特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精神品格是软实力的内核所在。一个国家需要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一座城市来说,软实力首先要体现在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在于城市的“精气神”。城市精神是基于城市发展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综合因素而提炼总结、城市市民高度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城市精神譬如一面旗帜,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一座城市没有精神,就没有灵魂,就没有准确的核心理念定位,就没有奋勇争先的精神动力源泉。城市品格则是根植于市民群体中的一种相对内蕴、成熟、深沉、稳定的德行和品行,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凡具有较强软实力的城市,通常是充满创新精神、具有进取锐气、富有迷人神韵的城市。以普适性的人类核心价值观为根基的城市精神、城市品格,是城市软实力的第一核心要素。

独具魅力的文化吸引力和引人入胜的生活方式。在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中,文化吸引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软实力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其文化内涵的深厚与引人入胜的生活方式,文化软实力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和最主要来源。凡是富有软实力的城市,也是高度重视文化理念、注重文化艺术发展,把独具魅力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打造成全球游客向往的城市。如法国巴黎就是一座富有文化软实力的城市典范,它高度尊重历史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并将旅游、创意、艺术、生活融为一体,城市中处处流淌着独特而迷人的文化气息,正是这种独特的城市艺术和创意,让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慕名而来,多种元素共同构成一种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密集的文化艺术设施场所(博物馆、剧院、图书馆、艺术中心等)、高品质的文化艺术创作(歌剧、舞蹈、戏曲、电影、音乐、游戏)、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设计、出版、展览)和科技教育、独特的生活方式(时尚、美食、美景)、多元文化包容互鉴“大熔炉”等,都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和组成来源。

具备世界公认的制度效率与规则话语权。纵观世界历史,国家间竞争从表层上看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从深层上看则是制度的竞争。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约瑟夫·奈也把制度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曾说,秩序良好的社会离不开三块基石:强大的国家、有效的法治和民主问责制。因此,拥有公平、公正、民主、法治的政治价值观,并形成与这些核心价值相适应的一套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以强有力的制度软实力确保社会秩序的良性安全运转,就成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具有科学高效民主的城市政治权威体系(强大城市政府)、健全完备的法治体系、严格公正透明的执法体系、高效便利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体系等,以最高水平、最高标准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既讲规则秩序、又显蓬勃活力的公平投资创业环境和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对全球企业和人才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一座城市还要在区域、国家和全球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公共议题、矛盾冲突解决、数据治理中,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的制定,提供跨城市、跨国家的公共产品,拥有更多更大的话语权,这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具有多边超链接能力和卓越的城市声誉。根据约瑟夫·奈的最初界定,软实力实际上就是国家借助自己特殊的吸引力赢得别人的尊重、认同,从而扩大影响力、竞争力的一种特殊能力。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与受众的接受度、认同度有关。从这个视角来看,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与其自身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地位、威望、声誉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凡是软实力较强的城市,都是具有跨城、跨国的外部超级链接能力,在世界舞台上承担着重要身份角色,与国际社会保持高度联系的状态,具有更大范围、更高质量的“朋友圈”,具有更多追随者和模仿者的城市声誉。可以说,在全球化重塑城市政策制定和治理的背景下,城市软实力代表着影响力、文化交流和城市声誉,城市外交已成为公共政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软实力的四个基本特性

城市软实力作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硬实力的外显化、可量化等特点相比,也有自己的内在运行规律和特点,很好地掌握这些特性,可以为打造城市软实力提供有益的基础方法论。城市软实力具有如下四个显著特点和内在规律:

互依性。硬实力和软实力是城市总体实力的“一体两翼”,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包含的关系。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声誉、政治影响力等软实力的崛起和传播,往往取决于当地经济硬实力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在古代,中国以发达的科技创新(四大发明)、先进的国家制度(郡县制)、富庶的经济实力,确保了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人类文明的巅峰,在世界上保持了强大的影响力。唐朝时期的长安城是全球著名大都市,外国居民就有20多万人。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国家和城市的经济硬实力、软实力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因此,切实发展城市经济、科技硬实力,是打造城市软实力的前提、基础和支撑。

内生性。即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通过简单学习其他城市经验就能获得的,更不是拿钱可以买到的,它是根植于当地特有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精神品质等城市基因,像一个有机体一样逐渐长出来的,是一种流淌在当地市民血液之中、自然而然散发出的城市魅力、人情韵味与吸引力,赋予城市以温度和色彩。同时,它也是以城市各类主体“历时—共时”的学习和知识创生为基础,并通过集体选择而保留和遗传下来的,具有鲜明的内生性特征。

动态性。即城市软实力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演进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力量组合,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城市软实力的主要结构来源、表现方式、建设路径不尽一致,但毫无疑问的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一定代表着国家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时代潮流、最具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未来趋势和能力(理念、精神、价值观、制度、文化),能够得到城市内外绝大多数主体的广泛认同、愉悦接受和参照学习。唯有这样,城市软实力才会变成真正的竞争优势,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力。

人本性。城市软实力是政府、企业、家庭、社会组织、个人等所有城市主体的集体心智,指导着城市参与者的行为,是促使城市发生变化的关键性力量。因此,归根结底,多群体、多文化、异质性的人才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在塑造价值观、文化、影响力等城市软实力过程中,只有遵循普适性原则,既从人的生命规律出发打造全生命周期的高品质服务,发自内心地尊重人、爱护人、关怀人、陶冶人,又从绝大多数人认同的核心价值出发,形成善良、勤奋、包容、诚信、向上、勇猛、精进等品行与格局,既有本地化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不失现代时尚潮流,实现“人人都是软实力、人人展示软实力”,让城市始终成为充满人性的人民城市,才是永不衰竭的软实力所在。

中国超大城市软实力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城市软实力是一项涉及制度、技术、人才、管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已有7座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而注重软实力建设,是超大城市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不同超大城市因不同发展阶段、功能定位、地域特色,在软实力方面也面临各自优势和短板。为此,可通过以下四个路径,做到主次分明、久久为功、持续推进。

从后工业社会特点出发,科学甄别、筛选并形成城市软实力的精准内涵与框架体系。当前,我国上海、北京、深圳等超大城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总体上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或网络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相比,后工业社会最重要的标志是服务交付以及保障各种服务和福利所衡量的生活品质,如健康、教育、休闲和艺术等;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知识和数据开始成为核心资源与重要价值;科研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和城市实力的重要表现等。因此,超大城市软实力建设,首先要充分结合后工业社会和网络时代的特征,发挥智库优势,深化研究,研判数字网络时代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规律,准确提炼后工业社会超大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内涵、外延、突破口,形成鲜明、可操作性的建设内容、评价体系、行动框架,紧跟时代,有的放矢,引领未来。

从全球化视野出发,以增强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为引领,以制度集成创新为“牛鼻子”,搭建并夯实城市软实力的基础制度框架。制度优势是城市软实力的“主心骨”。聚焦全球城市核心功能,注重综合集成创新,打造规范规则最全面、最透明、最协同、最高效的“制度高地”,创造“制度集成创新红利”,理应成为超大城市软实力建设的长期战略和重要突破口。一是要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抓手,推进科技体制的整体性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完整基础制度,使超大城市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二是要推动实施以数字交易为重点的“中国超大城市交易标准”系列工程。获得全球产品服务研发、市场交易、数字化转型等多领域国际性规则、标准的制定权、话语权、评判权。尤其要加快建设“全球数字交易中心”,快速积累和形成数据时代的最新发展优势和竞争实力。三是要结合数字化转型,注重集成性、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城市政务“一网通办”,以最好的营商环境、最高效的政务服务,打造全球企业或资本最向往的全球首选投资目的地。

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为各类人才和普通劳动者提供最公平、最人性化、最具获得感的城市公共服务,激发并提升每个市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不论遇到何种情况,每个市民对所在城市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是城市保持向心力、凝聚力、创新力的根本,更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软实力。这就要求超大城市从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出发,强调服务供给的公平和平等目标,不仅注重空间公平正义,又要让各类群体共享城市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这也是当前世界顶尖全球城市的普遍做法。如纽约强调所有人公平公正地享有资源和服务、伦敦强调所有人具有平等的生活机会、东京强调针对弱势群体做到“福利完善”,其共同点在于都将满足各类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作为基本导向。为此,建议我国超大城市重点强化以下四点:一是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大力发展“一网通管”,全方位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做强“公共安全”底线民生,让“安全”成为超大城市特有的“金字招牌”,努力建设“全球最安全城市”。二是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等顶层设计中,高度关注全市人口数量、结构的变动趋势,特别是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精准的人口跟踪、管理机制和预测模型,实施能够预判人口结构以提前制定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政策,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公共服务(养老、教育、医疗、体育等)数量和结构性短缺”问题。三是要更加强调针对弱势群体(残障人士、老年人、儿童、孕妇、病人;城市失业者、下岗工人、贫困者、农民工)和特殊空间(城中村、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乡村)的服务和设施供给,全力创建“老年友好型”“儿童友好型”“无障碍”城市,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化,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四是要努力打造“全球数字城市”,严防“数字鸿沟”,为全体市民提供公平、安全的数字公共服务,共享城市的数字发展红利。

以建设“文明城市”为目标,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做实做强城市文化特质,让信仰、道德、精神、韧性成为超大城市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城市代表了人类信仰、理想和抱负的雄辩表达。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灵魂,每个市民做到“多讲一些道义、信仰、责任、爱心、担当,少一些指责、抱怨、虚荣”,城市具有“文明、开放、包容、创新、奋斗”等精神,才是软实力中的“硬实力”。在软实力建设中,除了注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等“硬文化”发展外,更要重视和强调以“精神、价值、信仰、追求、文明”等为核心的“软文化”建设,依靠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激励引导措施等,全面挖掘释放当地独特的文化优势,打造“开放、包容、创新”的独特文化品格,增强超大城市“大熔炉”“大平台”效应,为城市持续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建议超大城市适时开展“文明城市”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创造中西文化互动、多元文化共融的“全球文化之城、思想之城、人类文明之都”。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

②赵刚、肖欢:《国家软实力:超越经济和军事的第三种力量》,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

③郭金峰:《俄罗斯学界视野中的“软实力”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 年5月13日。

④陶建杰:《传媒与城市软实力》,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⑤张春燕:《旅游与城市软实力:以武汉市为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⑥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 4期。

⑦陈宪:《中国城市步入功能建设新阶段》,《每日经济新闻》,2021年1月10日。

⑧周振华:《有什么样的城市心智,就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文汇报》,2021年6月28日。

⑨胡伟:《以制度软实力提升制度竞争力》,《北京日报》,2020年1月20日。

责编/银冰瑶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