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多重意蕴

【摘要】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正义,针对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从总体上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彰显崇正义尚和合文化底蕴、遵循自由平等公正必然要求、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题、坚持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体现人民至上根本立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16.011

王海霞,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著作有《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教育重要论述探析》(论文)等。康沛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灾荒史。主要著作有《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灾荒与晚清政治》《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问题研究》等。

 

公平正义是保障社会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前提,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准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党坚持改革正确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2]。“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平正义重要性、本质、内涵、实现路径、制度保障等的论述完整精辟。从总体上看,我们可以从文化底蕴、必然要求、主题主线、目标导向、根本立场等维度,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多重意蕴,系统把握理论精髓,为维护和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提供思想指引和实践遵循。

彰显崇正义尚和合文化底蕴

崇正义尚和合是中国传统公平正义观的精华。崇正义是儒家倡导的传统价值观,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孟子指出:“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荀子提出:“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荀子·正名篇》)董仲舒提出:“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可见,传统文化中“路”“事”“行”“利”“道”等都离不开“义”的规范,而“义”主要指正义,是提升人们道德修养、制定国家规章制度、稳定社会秩序必须遵循的价值原则。尚和合是集事物多样性和融合性为一体的价值观,是自古至今中国人为人、处事、治国的价值准则。在和合理念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为贵”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宇宙观、自然观的重要体现;“和而不同”是中国人在与他人、他族、他国关系上的基本态度;“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事之道。

崇正义尚和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文化底蕴与理论渊源。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强调了崇正义尚和合的时代价值及其创新转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把正义和合理念运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中,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互助友爱、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国家与国家合作共赢。这些主张和倡导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也是对传统崇正义尚和合理念的传承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中继承和创新崇正义尚和合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涉及教育公平、权利公平、分配正义、司法公平正义、国际公平正义等诸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6]以实现权利公平正义;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7],以实现分配公平正义。此外,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平正义重要论述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以实现司法公平正义;在国际交往中秉持尚和合传统理念,主张修睦合作,共谋互尊互信、聚同化异、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家相处之道,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主张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以实现国际公平正义。

遵循自由平等公正必然要求

自由、平等、公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范畴,三者密不可分,其中,自由、平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观,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政治自由是假自由,是一种最坏的奴隶制;这种自由只是徒具空名,因而实际上是奴隶制。政治平等也是这样”,[8]“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9]。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由、平等、公正视为对社会制度进行价值判断与评价的准则,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10],是真正实现了人的自由、平等,从而真正实现了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在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11]。人人可通过劳动充分施展和全面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并按照个人的需要获得分配的消费品,真正实现了人类自由劳动、分配权利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这体现了公正和自由、平等的内在统一性,公正是协调自由和平等均衡发展的原则和条件,自由、平等是公正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公正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思想构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公平正义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2]我国以宪法和各项制度安排“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13],在推进中国式民主、法治和人权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基本理念,四者关系密切、有机统一。其中,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的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正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14]

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5],将公平正义与每个人获得平等权利和自由全面发展紧密结合。例如,在具体工作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反腐倡廉工作要严明党的纪律,坚决反对自由主义,坚决反对党员干部搞特权、谋私利等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的行为,等等。总之,要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和平等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成果。

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平正义重要论述的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6]。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了我国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维护和实现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和根本途径,是决定我国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向前推进的重要因素,是我国社会公平正义事业所要围绕和遵循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正是在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主题的基础上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17]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18]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追求,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内容,同时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效的关键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但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19]“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20]“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21]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23]因此,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违背公平正义原则的体制机制,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习近平总书记将公平正义理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经济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着力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公、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政治方面,党和国家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反腐倡廉”和“全面依法治国”,着力解决体制机制不完善、腐败现象滋生、法律监督不力等问题。在文化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着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抵制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在社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24]着力解决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在生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避免走西方国家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

坚持共同富裕目标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25]同时,“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6]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享主要指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是公平正义在分配领域的实现形式;共同富裕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拥有满足其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达到富裕生活水平。共享和共富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27]。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方面。共享是实现共富的阶段性目标和重要手段,是连接渐富与共富的链条,是实现共富的必由之路,共富是共享的必然趋势,共享和共富相统一。

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有必要确立统一的价值目标,否则就可能陷入价值失范、发展失衡的状态。共同富裕就是我国实现公平正义的目标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28]。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9]。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关系密切,公平正义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内核,共同富裕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人民的向心力。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发展、改革的诸多方面不断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断彰显,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分配不公正、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在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发展、通过增量来理顺利益关系,优化利益格局,解决社会发展失衡和社会不公问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公平有效的体制机制,使改革的红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原则,通过机会共享、规则共享、权利共享和成果共享等途径,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发展失衡和社会不公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和分配制度,逐渐破除生产关系领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藩篱和障碍,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体现人民至上根本立场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3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31]。“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3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了百年历史伟业,坚持、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33]人民是实现正义的根本力量,正义是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决议》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34]这对坚持人民至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35]。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实现制度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基本权利,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平正义的论述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和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在实践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要求站稳并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36]。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动了扶贫减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果断的措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把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遏制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社会经济发展各领域,党贯彻和落实人民至上根本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以踏实的实际行动和切实的施政成果,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承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为实践抓准核心、指引方向。

结语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吕氏春秋·贵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观,彰显崇正义尚和合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公正思想,遵循共产主义必然要求;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题,始终不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使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多重意蕴,体现了人民诉求、国家担当、社会需要,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重要遵循。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AKS020)

注释

[1][30][33][3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2版。

[2]习近平:《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人民检察》,2014年第1期。

[3][16][21][22][29][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8、13、17、18、18~19、35页。

[4][6][13][17][19][20][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4、141、140~141、95、96、96、97页。

[5]《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第1版。

[7]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6日,第1版。

[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75、48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1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53页。

[14]冯留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97页。

[15]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3月29日,第2版。

[18][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29、40页。

[24]《习近平: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保障》,2021年第3期。

[2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第2版。

[2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理论学习》,2015年第12期。

[2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第2版。

[32]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6月30日,第2版。

[35]《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四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第1版。

[3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党建》,2021年第7期。

责 编/桂 琰

The Multiple Implication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Equity and Justice in the New Era

Wang Haixia Kang Peizhu

Abstract: Equity and justice are the common ideals of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nd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and civilizational progress. Since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and ma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observations. From a comprehensive point of view,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equity and justice highlights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justice and harmony, conforms t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of freedom, equality and justice, closely follows the them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dheres to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reflects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Keyword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w era, equity and justice

[责任编辑:桂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