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经济大家谈 |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发展战略

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谈之五

经济大家谈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张俊伟

编者按: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为了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和宣传,人民论坛网将连续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俊伟研究员撰写的系列解读文章,从多个侧面解读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今天,我们推出第五篇——《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发展战略》。

经过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取得举世瞩目的进展,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从1980年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4587.6亿元增长到114.4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入了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正在以昂扬奋发的姿态阔步前行。伴随着巨大的发展成就,我国经济运行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一系列新的论断,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成功引领我国经济稳健前行、提质增效,按期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我国又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引领经济“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把我国经济运行的新特征归纳为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常态”。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发生的阶段性变化,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总书记明确指出:“总起来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长速度正从百分之十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百分之七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面对经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2015年中央经济会议全面阐述了新常态下的政策取向,指出: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正是在探索经济新常态应对之策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在总书记看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和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的供给经济学派、撒切尔主义、里根经济学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其中,“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存量增长动力,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利用外资,积极稳妥扩大对外投资。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2015年中央经济会议根据对经济运行突出矛盾的分析,明确了去产能(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去库存(化解房地产库存)、去杠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成本(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和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等五项重点任务(通常简称为“三去一降一补”),确立了“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的改革总策略。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其理论依据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眼点,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做出了“分两个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谋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据十九大报告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做了精细描绘,那就是: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是至少包括如下七个子系统的复杂经济系统:(1)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3)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4)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5)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6)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7)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以下工作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牢牢把握工作主线,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基本路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牢牢把握着力点,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牢牢把握制度保障,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二是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三是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四是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五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鉴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高质量发展是目的与手段、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上述工作要求,其实也是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

三、胸怀“两个大局”,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其主要决策依据是: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又加速了上述变化过程。伴随着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的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从国内条件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而且,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我国也具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条件。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构想,随后该构想迅速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了我国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必须遵循的原则以及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指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而贯穿《建议》的主线,就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做了系统阐述。总书记明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把握发展战略主动权的先手棋,必将带来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全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切实把党中央的决策贯彻好落实好。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确保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就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反过来,如果经济循环过程出现堵点、断点,经济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层面上出现增速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聚等现象,在微观层面上出现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员工收入下降等现象。在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更加强调自主创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制,适合部门和地方政府牵头的要牵好头,适合企业牵头的政府要全力支持。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是国内市场资源优势。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条件,是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外开放仍然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实践中要防止出现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对外开放上大幅收缩的认识误区。要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就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既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又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个大局”交汇的局面,使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创造有利条件。对此,《建议》把安全问题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要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全面做强自己,特别是要增强威慑的实力。宏观经济方面要防止大起大落,资本市场上要防止外资大进大出,粮食、能源、重要资源上要确保供给安全,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还要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坚决抓好安全生产。在社会领域,要防止大规模失业风险,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有效化解各类群体性事件。”

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构建新发展格局问题阐述了工作要点。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

此外,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精准脱贫、温室气体减排等,习近平总书记也做出了许多科学的、重大理论判断,推动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政策调整。

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谈

经济大家谈 |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经济大家谈 |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品格和时代价值

经济大家谈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大家谈 | 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