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区域聚焦 > 正文

东湖评论:抓住“强县工程”牛鼻子 争当“倍增跨越”优等生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房县作为全省县域经济欠发达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始终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落实上级安排的具体行动,应对经济下行的有效办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围绕“经济倍增、跨越发展”总体目标,紧扣“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三条主线,换道超车、跳高跨越,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为稳住经济大盘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落实“强县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个步调抓发展

坚持把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紧盯“发展不够是房县最大的现实”这个突出短板,全力以赴抓好发展“第一要务”。

保持发展定力。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始终把领导干部岗位职责与发展目标结合,把资源要素分配与发展布局同步,把个人进步与发展成效挂钩,不断增强全县党员干部思想合力、发展定力、工作耐力、干事活力,树立起“大抓发展、抓大发展”的鲜明旗帜。过去一年,县域经济取得历史性突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三类县排名第11位,综合目标绩效考评全市第一,被市委记为立功单位。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市领先。

明确发展定位。锚定省委“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奋斗目标,紧盯市委“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发展定位,结合房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充分发挥房县在“襄十随神”城市群中的枢纽作用,着力建设“区域中心城、绿色示范县”,全力打造“竹房神保”区域中心县城和湖北省重要节点城市。

调高发展目标。主动对标沿海发达城市、发展标杆城市、周边比拼城市,紧盯进入全省三类县“第一方阵”、全市“保一争一”目标,更新发展坐标系,调高比拼预期值,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到2023年比2020年“翻一番”,分别突破240亿元、250亿元、300亿元和15亿元;到2026年,主要经济指标在2023年基础上再“翻一番”,为全市“经济倍增、跨越发展”打造房县样板。

一门心思兴工业

坚定不移把工业作为当家产业,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扛鼎之举,旗帜鲜明抓好新型工业化,推动房县由传统农业大县向新型工业强县转变。

壮大产业集群。主动对接省“三高地、两基地”和市“一主三大五新”产业体系,发挥比较优势,选准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培育“一主三大四优”产业集群,力争把循环经济培育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把生物医药、纺织服装、酿酒发酵培育成百亿级产业集群,把汽车汽配、建材卫浴、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培育成50亿级产业集群。循环产业今年可实现产值150亿元,税收12亿元;明年可实现产值300亿元,税收20亿元以上。

做强产业园区。围绕规模适度、提高标准、配套完善、土地集约的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北城工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纺织产业园扩园,启动8000亩生物医药产业园和5000亩绿色智能铸造产业园规划建设,支持10个乡镇建设特色产业园,今年已新建园区面积2000亩,园区总面积达到1万亩。

强化要素保障。扎实推进“双千”活动和“解稳促”企业帮扶活动,实行“一企一策”“门诊式办公法”,切实解决企业用工用能用地及融资等难题。落实各类涉企纾难解困政策,今年兑现实体经济奖励资金4700余万元,减税降费1.15亿元,开展一对一“金融保姆”服务,协助企业担保贷款14.7亿元,对接用工需求8000余人,帮助87家企业攻克难关、稳定生产。出台支持市场主体倍增发展六条意见,新增市场主体1.1万户,增幅全市第一。

一幅蓝图强县城

坚持把县城作为推动县域发展的“火车头”,全面落实强县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

完善城市规划。坚持以人定城、以产聚人,把县城整体当作4A级景区规划建设,结合“三区三线”划定,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确定中心城区范围,科学规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构建“南边花园、中间都市、北边新区”的空间格局。

加快城市建设。大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加快建设西关印象二期(中国诗经城)、城市会展中心、城市展览馆等一批城市更新项目,持续推进道路桥梁新建改造、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市政基础设施改善提升等一批补短板项目,有序实施城市绿化亮化净化工程,推进“雨污分流、管线入地、片区改造、城市更新”,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强化城市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快建设“城市大脑”,打造数字化城管和智能交通,健全志愿者服务队伍,深化“两违”整治,开展“清洁房县”活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以贯之美乡村

坚持把乡村建设作为县域发展“主抓手”,突出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主阵地、主战场、主责任,始终靶心不变、焦点不移、力度不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组建驻村工作队110支281人,做到吃住在村、常驻帮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继续实施“十个提升”工程和“十个到村到户”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壮大特色产业。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围绕全省十大产业链和十堰市六大产业链,建强菌、畜、药、烟、茶、菜和黄酒“七大产业链”,“一链一策”分类研究出台“六条意见”,统筹资金2.1亿元,推动产业链成势见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建以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县规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2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5亿元。

建好示范乡村。统一编制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有序推动3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每村整合资金20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8000万元,实现以点带面,片区化建设,逐步实现全域振兴。四是开展乡村治理。从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做起,在集中安置小区建立日间照料中心,在3名以上儿童的村开办幼儿园,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深化“三官巡村”“五长治城”等治理品牌,有序推进乡村文化大礼堂建设,持续巩固“四好创建”成果,倡导人情新风,涵养文明乡风,全力构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治理体系。

一鼓作气推项目

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县域发展“定盘星”,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以项目夯实发展硬底盘,以投资塑造发展新优势。

全域谋项目。大力实施“投资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围绕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升级、重大社会民生、重大生态环保领域,谋定重大项目229个,总投资1182亿元。抢抓国家鼓励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机遇,谋划论证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结构优的大项目,成功挤进全省新一轮扩大基础设施项目“笼子”。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去年以来,对上争取项目289个,到位资金77.4亿元。

全员招项目。做大招商平台,建立“县级领导挂帅+专业队伍攻坚+中介组织搭桥+部门乡镇参与”的招商体系,组建6个驻点招商专班和60支招商小分队,每月开展一次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今年上半年签约项目51个,协议资金367亿元,其中合成生物创新城、钒储能、金属废物资源化利用等5个项目投资均超过30亿元。

全力推项目。严格落实项目工作“五个一”机制,压实项目“首席服务官”责任,成立项目投资服务中心,“保姆式”帮办代办项目前期工作,274个县级重点项目开工率80%以上。投资50亿元的鑫资稀贵金属循环利用、55亿元的中锦尼龙等一批大项目加快建设,装机12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通过预可研审查。今年全省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十堰分会场在房县举行,全市一季度项目拉练荣获第三名。

一丝不苟守稳定

牢记发展是加分项,安全稳定是减分项,安全稳定出问题,再好的发展都会归零。始终把安全稳定作为县域发展的兜底工程、耐力工程、民生工程,时刻保持“万无一失”的责任感和“一失万无”的危机感。

抓好疫情防控。筑牢外防输入关口,持续做好“堵、找、防”三篇文章,对5个高速路口和23个乡镇交通服务站实施“铁桶式”管理,每周至少安排2个乡镇开展区域扩面核酸检测演练,确保防控不放松、疫情不反弹、发展不停步。

抓好安全生产。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大起底、大整改、大执法、大督查”百日攻坚行动,组织全县党员干部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深入基层一线、企业车间等重点部位,带着放大镜发现问题,带着透视镜剖析问题,带着望远镜解决问题,推动问题整改、隐患清零、防线加固。

抓好信访化解。坚持把信访维稳当做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深入推进“五个专项行动”,继续落实领导包案化解信访制度,加大信访重访、积案清理,实行“一案一策,一人一策”,分类处置,综合施策,诉求有理的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教育疏导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确保“六个不发生”。

抓好防汛救灾。时刻保持“子弹上膛”“箭在弦上”的警醒,守住河边、管住街边、清理沟边、加固库边、盯住山边,确保险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作者:纪道清(中共房县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