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中国桥为什么能创造众多世界第一

秦顺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桥梁工程专家。他长期致力于大型桥梁的设计、施工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先后参与建设了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京沪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常泰长江大桥等多座著名大型桥梁。秦顺全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实现了大跨度桥梁和跨海大桥的诸多技术突破;拥有多项国际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世界第一高桥、世界第一长桥、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一个个“世界第一”不断刷新着世界桥梁建设纪录,“中国桥梁”成为又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2018年,连接香港、珠海、澳门,全长55公里,世界上最大长度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这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壮举。实际上这样的奇迹每天都在中国发生,要了解这一奇迹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桥梁。

四种最基本的桥型

桥梁是一种跨越障碍的承重结构,它是由若干构件组成的。对于构件来讲,它的受力形态只有三种:受拉、受压和受弯。从总体上来讲,桥梁构件的受拉能力是最强的,受压能力次之,受弯能力是最弱的。整个构件的三种受力形态就会组合成四种最基本的桥型:悬索桥、斜拉桥、拱桥和梁桥。所谓悬索桥,就是通过悬挂于索塔、锚固于两岸的一根主索,作为主要的承载结构的一种桥梁。主索是受拉的,它的承载能力最高,在所有桥型里悬索桥的跨越能力是最大的。斜拉桥就是用高强度的拉索,将主梁斜向拉于主塔之上的一种桥梁。斜拉桥中,拉索是受拉的,所以它的承载力比较强,但是主梁主要是受压的,这种拉和压的组合,就决定了斜拉桥的跨越能力,是小于悬索桥的,但是强于拱桥或梁桥。所以大家会发现,现代大多数的大跨度桥梁都是采用悬索桥和斜拉桥。

拱桥就是通过一种弧形的结构,将竖向的荷载转化为拱轴线的一种受压。由于拱轴线是受压的,它存在侧向稳定问题,所以材料强度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跨越能力小于斜拉桥,更小于悬索桥。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建成了很多石拱桥,包括河北的赵州桥、苏州的宝带桥、北京的卢沟桥和颐和园的玉带桥。

梁桥以树干和石板作为承重结构,是最古老的桥型。它是以构件的受弯作为主要的特征,由于构件的受弯能力是最弱的,它的跨越能力是最小的。但是梁桥构造非常简单,施工也很方便,当我们对跨越能力要求不高的时候一定会选择梁桥,因为它最经济。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桥梁都是梁式结构,中国现在有实物证据的最早的成规模的梁桥要算陕西的咸阳沙河桥。

从跨越能力来讲,4种桥型从大到小的顺序,应该是悬索桥、斜拉桥、拱桥和梁桥。跨度越大也就意味着技术难度越大,我们经常用桥梁的跨度来大致衡量建造一座桥梁的技术水平。到现在为止,这4种桥梁的世界纪录是多少呢?悬索桥2023米,在土耳其;斜拉桥1176米,在中国江苏;拱桥600米,在中国广西;梁桥300米,在中国重庆。

中国对世界桥梁的贡献

中国桥梁的建设历程是不平凡的,大致分为“建成学会”“自主探索”“学习追赶”“提高奋进”和“创新引领”5个阶段。

进入21世纪,以超大跨度斜拉桥、悬索桥、拱桥和大规模跨海工程建设为代表,中国桥梁的建设规模、跨径和技术难度不断跨越世界巅峰,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不仅促进了新型材料和装备的研发,也让中国桥梁工程技术进入世界先进现代桥梁技术的阵营。

中国桥梁的第一个贡献是三塔方案。以往在长江上建造大桥跨径并不是很大,但为什么我们现在需要建更大跨度的桥梁?目的是为了在更高水平上兼顾两岸交通的需求和航运安全这对矛盾。从沟通两岸的交通来讲,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繁荣,过江交通需求量是巨大的。桥梁工程师一直在提高桥梁的跨越能力,但桥梁跨度越大,技术难度越高,造价也就越贵,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实际上可以用多个连续的主跨,来覆盖通航水域,从而减少单孔桥梁的跨度,节约投资。比如我们在泰州长江大桥和鹦鹉洲长江大桥设计的时候,就充分利用了它们位处长江的W形的河床断面,在水中水深较浅的区域设置一座桥塔,用两个大跨,跨越整个长江的通航水域。既可以很好地满足通航的需求,又减少了桥梁的跨度。相比常规的一跨过江方案,利用三塔方案,桥梁的跨度减少一半,主缆的截面、用量也减小一半,相应的锚碇体量也大约减少了一半,工程造价显著降低。

中国桥梁第二个贡献是三索面新结构,三索面新结构是为了适应多功能桥梁的建设而提出来的一种结构。所谓多功能桥梁就是一桥搭载多种交通功能,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地铁、轻轨、高速公路、市政道路等多种交通荷载进行合建,用一座桥解决多种交通功能的需求,从而减少桥梁的绝对数量。把多种交通功能集中在一座桥上面,意味着桥梁承受的荷载更重、桥梁也更宽,由此首创了三索面的斜拉桥结构,就是把横向的、两索面的斜拉桥的两个支点变成横向的三个支点,从而改变横向的受力。对于三索面斜拉桥来讲,就是要研究空间结构的多种荷载的加载方式和施工的实践方法。三索面斜拉桥结构提出来以后,首先应用在天兴洲长江大桥的建设上,后来大范围地推广,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桥梁技术的进步都作出了贡献。

第三个贡献是转体施工,所谓转体施工,就是利用岸边的场地和两岸的山势,在方便的地方拼装,而不是一定要在它最终的位置上来拼装。1999年在建设广州丫髻沙大桥的时候,这个桥的跨度是360米。为了实现拱的拼装,先把两个半拱在江的两岸分别拼装成型,然后第一次竖转达到桥梁高程的位置,第二次通过平转达到桥梁的中线位置,整个转体的重量到了13600吨。

中国对世界大跨度拱桥的第四个贡献主要体现在整体的预制架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梁桥架设的能力大概只有80吨,到目前为止我国高铁整孔预制的箱梁跨度已经到了40米左右,重量也超过了1000吨,所以搬、提、运、架这个装备是最关键的。中国高铁建设初期,曾经进口过少量的国外设备,后来就完全立足于自主的研发,研发了多种巨无霸,包括450吨的提梁机、900吨的运梁车、900吨的架桥机,这些设备保证了中国高铁自主的高质量建设。

第五个贡献是跨海桥建设。我国的海岸线有3.2万公里,江河的入海口和沿海的岛屿众多,实际上中国到21世纪才开始规划、设计、建设真正的跨海桥。要建设跨海桥,有3个方面的技术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这个桥非常长;第二个挑战就是气象复杂,风浪大而且比较频繁,一年的有效作业时间,大概只有180天左右;第三个挑战就是海洋有腐蚀环境,桥梁的耐久性问题更加突出。常规的在内陆的江河湖泊上建桥的现场施工作业的方式,实际上都是不合适的,桥梁必须整体地预制、整孔地架设。在上海东海大桥建设中,这个桥全长是32公里,梁重是2100吨,当时就是以海上沈家湾这么一个岛为基地,进行梁体的预制。最后用专用的运架梁起重船“小天鹅号”,进行整体的运输和架设。

未来无限可期

今天,中国桥梁无论是跨越能力、建桥技术、建桥材料、建设装备,各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在跨海桥、高速铁路桥梁、跨越繁忙水域大跨度桥梁建设方面,为世界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我国桥梁建设逐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国际桥梁建设市场上,中国造的桥梁已经接近了全球市场的一半左右份额。

195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在水上近距离视察了正在建设中的大桥,回到东湖宾馆以后就写下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著名诗句。今天长江上已经建成的桥梁超过了160座,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2035年我们需要建成240座左右的过江通道。未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我们要建更多的绿色桥、高效桥和智慧桥。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