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区域聚焦 > 正文

推动成渝科技创新中心高质量发展

作者: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重庆大学国家级特聘教授 姚树洁

继国家推动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创中心和成渝区域科创中心之后,近日,又布局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外部环境复杂,叠加世纪疫情,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对双重压力,宏观环境要求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推动力,构建与经济增长极相匹配的区域创新极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应对外部挑战及风险的根本出路在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强调以区域“协调发展”替代“非均衡”发展、以“质量优先”替代“速度优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会经济发展多年来表现突出,已经形成一个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巨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心。处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城市圈也形成了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国家级中心城市。现在国家把武汉规划为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一方面是中部突起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发挥武汉科技创新的优势,为我国构建一个科技创新的“钻石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武汉)的空间地理布局创造条件。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长江穿城而过,交通条件无与伦比,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林立,具备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和能力。

成渝科创中心建设具有三大优势。一是持续经济增长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撑。2021年,川渝两地人口总计1.16亿人,GDP总量高达8.2万亿元,人口和经济体量大。二是西部(重庆)科学城占地面积1198平方公里,西部(成都)科学城总规划面积361.6平方公里,成渝两地正在大规模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力推两地协同创新,形成合力,在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核工业等领域,展开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力争构建全国及世界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创新链,打造强韧的产业链、供应链。三是成都和重庆两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人力资源丰富。尤其是最近几年,两地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层出不穷,为吸引和培育各类高端人才奠定良好的体制机制基础。

从国家科技创新地理空间的长远布局来看,成渝和武汉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将为我国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起到“四两拨千斤”的重要支撑作用。建设好成渝创新中心的关键在于明确发展方向,集聚力量,发挥区域和政策优势,构建特色鲜明、深度融入当地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链,打通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的堵点,解决“卡脖子”的痛点,通过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规模及范围效应,营造一个“近者悦、远者来”的科技人才生态环境,强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