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小”家风“大”作用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小小家风,作用巨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影响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大事,当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筑牢家风屏障。

良好的家风,是我们“清白做人”的模范样本。苏轼的人生一言以蔽之,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有光鲜,也有惨淡,但不变的中轴,是他的家国情怀——爱国为民、勤勉干事、清廉为官、清白做人。古往今来,家庭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杜甫再忧国忧民,也会“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高适再忠勇为国,也会“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家庭作为家教存在和家风构筑的第一场所,对社会精神文明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更加重视家庭,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当好表率,管好自己和家人,把自己的“小家”建设得和谐美满,让家庭成员都有家国情怀、仁爱之心。

良好的家风,是我们“塑身铸魂”的优质土壤。相传苏轼母亲程氏在教导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时对他说:“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年少的苏轼就立下远大志向,为理想而奋斗,也正是家庭熏陶,三苏父子才有了“一门三进士”的历史传颂。治不严则风不正,家教若是松散无力,会步歧走偏,严重时将会摧毁整个家庭。就如纪录片《家道》中的“夫妻档”“父子兵”“兄弟帮”,最后都身陷囹圄。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曾国藩留下“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十六字箴言,无不承载着家教的育人使命和责任。广大党员干部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文化滋养,深刻明白严管厚爱的道理,为家庭成员和子女厚植家风土壤,引领向上向善的党风政风民风,让廉洁的家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

良好的家风,是我们“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苏轼在《范增论》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讲的就是东西自己内部腐烂后,虫子才能寄生。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观,是一种无形的“能量场”,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共识性的道德观念。有了家风,一个家庭就有了精气神,就如三苏祠中的那棵黄葛树,屹立千年,不断给予我们精神供养。培育好家风这个优质土壤,是党员干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的内在要求,是千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其为标,做好良好家风的标尺,引导更多的党员干部、优秀家庭传递社会为民服务的正能量,积极投身到社会建设中去来,在新时代浪潮中积极主动作为、贡献平凡力量。

党员干部“当家”,要重视家庭,以家养廉,以家正风,以“主人”的意识“顾好家”,促进社风的整体提升。要重视家教,为孩子扣好扣子,为家人敲响警钟,为自己守护底线;要重视家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升华家国情怀,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相亲相爱,以风化人。从而,处庙堂则治国,居漏宇而齐家。(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 白雪)

[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