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用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教育

1611910910661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踔厉奋发、毅勇前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初心意识和担当意识,是帮助广大青少年道德养成、价值塑造、人格形成的重要法宝。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乡村要振兴,乡村教育要先行。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乡村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充分挖掘乡村本土红色资源,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对加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强国一代”对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情感认同和共鸣,增强学生对乡村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时代新农人具有重要意义。

激活乡村本土红色资源,传承乡村红色文化

激活红色旅游产业,以故里景区为主阵地,连通周边红色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推出促教于游的红色旅游产品,构建寓教于景、寓教于游的沉浸式教学体验,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调动村民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中的积极性,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向孝廉文化传承、戏曲民俗文创、劳动农耕体验、生态休闲娱乐等乡村特色资源延伸,既借势融合,又形成特色“出圈”。丰富教育形式,以红色故事、诗词、书法作品为载体,开展宣讲、展示等活动,让红色文化走出景区,走进公园广场、乡间田野、街道社区,把红色精神“传”下去。

融入课堂教学,树立文化自信

依托乡村本土红色资源,乡村学校要当仁不让成为弘扬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的高地。学校课堂教学是专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阵地,一方面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从被动吸收变为主动讲述,鼓励学生融入所思所想所感,通过同龄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实现对红色精神真学真信真行。另一方面,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效结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创作一批红色文化课程,立足红色故事、革命精神,创新学习形式,不能单纯“填鸭式”讲解,而是要找准现有教材与红色故事的共通点,与社会热点的契合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性,相互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历史认同,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切情怀。

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实现知行合一

红色资源立体形象,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政育人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在伟人故居、革命遗址、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场所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尤其是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可以将教学场域转换至史实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铺展开的历史画卷中真切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在峥嵘岁月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情怀和崇高理想,将其作为课堂知识性教学的弥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让知行合一的过程成为学懂弄透革命精神、激发奋斗之志的思想武装过程,最终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力量。

引发情感共鸣,提升育人实效

在党的百年光辉奋斗历程中,有一些名字让人念念不忘,一个名字背后就是一个红色故事,一件珍贵革命藏品背后就是一段历史事实,这些都是鲜活的教材。讲好红色故事,就要深入挖掘红色故事的历史精神和事实道理,讲深讲透革命先辈为实现光辉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崇高事迹,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启发了先辈们走上革命的道路,又是什么支撑着先辈们甘于奉献、流血牺牲,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心化人,为课堂增添感染力。要带动学生及时提问、重视交流感受,将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思考,让学生感悟到深埋在红色故事背后的家国情怀和先辈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学有所思、思有所践、践有所悟、悟有所行,从而提升红色资源融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者: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研究生西部支教团成员 汪雅萍 ;安徽工业大学 韦子平)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