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市考察调研,了解太和镇永丰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等情况。总书记一次次考察调研,总要去农田看一看,饱含着他对端牢“中国饭碗”的殷殷期待。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2022年,在地缘政治冲突、极端天气、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下,不少国家食品价格飙升,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因此,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扎实举措,大力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守住粮食安全根基,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抓住耕地保护“基本点”,时刻绷紧这根弦。“食为政首,地为粮本。”“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守住耕地这个根本。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绝不能“地不关己,高高挂起”,更不能法治观念淡薄,对《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规要求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要重视强化耕地保护普法、执法、用法,进一步增强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正确把握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关系,保护好、使用好每一寸耕地。
盯住耕地数量“基本线”,严格落实不触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耕地之重,也是确保人们吃饭问题的核心。“饭碗”要端牢,就要将18亿亩“耕地红线”作为重中之重牢牢守住,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将“基本农田”全部修改为“永久基本农田”,这对强化耕地保护可谓是一场及时雨。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整治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清楚坚守耕地红线,不仅要确保15.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数量实至名归,而且要确保耕地红线成色不褪,要坚决扛起耕地保护的政治责任,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保护好、利用好。
稳住耕地质量“基本面”,扎实举措保安全。耕地质量事关粮食产能。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保证农田“必须是良田”。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多地少水缺,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中下等质量耕地占70%左右,加上光温、水土时空分配不均、利用不合理等问题,耕地抗灾减灾能力仍然不强。要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迫切需要大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实践充分证明,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升耕地质量以及耕地综合产能,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党员干部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促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始终牢固。(作者:任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