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让群众安居乐业 让社会安定有序

 重大项目、重要决策等全部纳入风险评估,智慧校车、智慧电摩、智慧校园、智能安防小区、“雪亮工程”等一个个智能项目先后建成,债务纠纷、物业纠纷、婚姻家事纠纷全部纳入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这一项项举措一个个数据的背后,是渝水区政法工作砥砺奋进的结晶,展现了平安渝水建设的新质效。

新余市渝水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喻建军表示,渝水区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到资源整合在先、风险排查在先、矛盾化解在先、安全防范在先,聚力打造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渝水样本”。

资源整合在先,服务“一体化”跟进

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服务下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快捷办成事,已经成为渝水区的一大优势。

近年来,渝水区坚持以“服务不缺位、矛盾不激化、问题不上交”为目标,将金融纠纷调解、诉前人民调解、劳动争议调解团队、“益家和”婚姻家事调解团队融为一体,公安、司法、检察等15个职能单位进驻区综治中心开展组团式服务,“百事通”“民声回音壁”“半月访”等一批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孕育而出。

“渝快办”“码上办”作为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纠纷线索的民意“晴雨表”,以“服务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让群众足不出户“码上办”,疑难事项“渝快办”,便捷高效暖心爽心的好声音传遍了渝水每个角落。

2021年以来,“办不成事”和“区长(局长)渝快办”便民服务窗口受理群众反映事项2932起,办结2735起。

风险排查在先,隐患“一揽子”消除

为杜绝“政策一出台、矛盾跟着来”,渝水区始终将涉及民生领域的重大事项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前置条件,未发生因决策不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一直以来,渝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将议稳工作列入固定议题,出台了风险评估办法、涉稳问题归口处理等机制,构建了一套“综合参数看达标、制度建设看规范、防控水平看成效”的评价体系。

近年来,渝水区全面推行支部联建、区域联动、治安联防、乱点联治、平安联创的“五联”工作法,采取“多网融合、一网兜底”网格化治理模式打造“全要素网格”,将243个村(社区)划分成2327个二类网格,打通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组建248支治安义务巡逻队,开展夜间巡逻18000余次,消除安全隐患2465起,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9.2%,盗窃刑事发案下降48%。4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乡镇被授予平安江西建设示范乡镇(街道),2个单位被评为2017-2021年度平安江西建设先进集体。

矛盾化解在先,纠纷“一站式”止争

“理有地儿说、事儿有人管,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这些“大白话”是群众对渝水区政法工作成效最直接也最真实的评价。近年来,因民商事引发的纠纷呈上升趋势,渝水区“万人成讼率”高居全省前列。为扭转这种趋势,2021年8月成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e中心,横向联动全区11个专业调解平台及市区内各调解组织,纵向贯通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和9个社区诉源治理工作室,走出了一条“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的多元解纷“渝水路径”,e中心分流诉前纠纷4969件,调解成功1927件,司法确认申请327件。

调解的是矛盾纠纷、调顺的是民心民意。近年来,渝水区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接访、大化解”专项行动,大力推行“三官一律”(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进网格,4000余名网格员(网格辅助员)日夜穿梭在渝水大街小巷,把纠纷“吸附”在基层,让矛盾化解于群众家门口,排查矛盾纠纷34201起,化解34176起,调处成功率达99.92%,“八上门”工作法在全国作经验介绍。

安全防范在先,信息“一张网”融合

以“数据融合”为基础,实现综合指挥“一体联动”。2020年,渝水区按照“5+2”标准,通过区级统建、乡村自建、挂点单位帮建,新建农村地区“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点位3778个,投入3500余万元完成一期403个智能安防小区建设,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近年来,渝水区坚持以等级化创评为载体,完成了区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升级改造,将综治视联网、省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视频监控汇成一块屏,整合社会资源、充实力量,把乡村两级社会治理中心分别打造成实体化运行平台和实体化操作平台,评选出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02个村(社区)“五星级”综治中心,新建村(社区)综治视联网示范点47个,率先在全省推出智慧校车、智慧电摩等特色项目。

正是源于这样的导向,渝水区的“天网+地网”双网并进,让“指挥链”不断延伸到底,兜牢了渝水的每一个街角。(新余市渝水区委政法委 郭小安 胡小明 李伟)

[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