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的介入手术精细又危险,一根细细的金属导丝,在血管里穿行,稍有不慎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神经介入这个“如履薄冰”的新兴领域上,身着铅衣的导丝上的舞者,就是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内科卒中中心主任艾志兵。
护佑生命 分秒必争
“感谢艾主任,是你们给了我父亲第二条生命……”6月3日,端午节这一天,太和医院神经内科卒中中心上演这样感人的一幕。
58岁的郑先生(化姓)突发意识障碍,太和医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紧密协作,上演生死时速,开展脑卒中救治,仅仅一小时就完成了取栓手术。
6月2日18:15,神经内科卒中中心一键启动电话铃声响起,58岁的郑先生6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发意识障碍、呼之不应,被家属送到郧阳区人民医院救治,完善MRA检查提示椎动脉闭塞,有手术指征,但手术难度高、风险大。经过远程会诊,刚刚结束一台支架手术的艾志兵主任接到通知后,立即再次进入手术室准备。
18:40,患者通过卒中救治绿色通道直接送往神经介入手术室,19:38在艾志兵主任的带领下,介入团队为患者完成椎动脉介入取栓术,成功在一小时内取出了患者椎动脉闭塞段血栓、恢复正常血运,使患者转危为安。
6月3日,患者神志较前明显好转,艾志兵主任查房时,家属激动地说着感谢的话。其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艾志兵说道:“医患同心,其玉断金。如此和谐的医患关系,如何不能竭力行医,感谢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艾志兵正在进行脑血管介入手术
执着于心 怀梦前行
从40多张病床发展到290张病床,从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介入技术尚不成熟到脑血管介入治疗水平跻身国内先进行列。艾志兵见证了神经内科介入手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科室也见证了他从初出茅庐到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权威的蜕变之路。
艾志兵表示,行医路上,医者需要学习的新东西太多。脑血管治疗的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知识更新快。艾志兵始终都怀有紧迫感,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埋头书案,及时更新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技术,从未放弃对医学知识的追求。
他先后到四川华西医院、北京天坛医院、新加坡中央医院等医院进修学习,他的介入手术,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2022年,艾志兵带领他的团队积极申报神经介入建设中心,积极协助十堰市及周边医院进行神经介入手术,开展专题讲座,培养介入人才。
卒中中心专家们进行术前讨论
导丝舞者 如履薄冰
脑血管病是致人死亡的最主要疾病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我国每年新增数百万的脑血管病患者,而“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不同于传统的开颅手术,它具有不开颅、损伤小、患者恢复快的特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用最微创的疗法,治疗最凶险的脑血管疾病”是对介入治疗最贴切的形容。对脆弱的脑部血管进行介入,不亚于刀尖上跳舞,每次手术都“如履薄冰”,为了患者艾志兵甘之如饴,介入手术是在具有强辐射的环境下进行,每次手术艾志兵都要穿着重达十几斤的铅衣,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遇上复杂的病例甚至需要五六个小时。一场手术下来,他的手术衣往往已经被汗水浸湿,整个人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疲惫不堪。
从医二十年,他最具幸福感的事是为患者解除痛苦,他最遗憾的事是看到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期。
“时间就是大脑,脑卒中的救治关键在于抓紧时间,出现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血管再通的早晚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艾志兵介绍,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老百姓要学会如何识别脑卒中,快速就诊,需要专科医生启动绿色通道进行团体作战,采取合适的救治措施,让病人得到有效的救治。
艾志兵表示,2021年11月底神经内科搬入神经疾病诊疗中心。6个月来,神经内科卒中中心稳步运行,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24小时畅通无阻,确保急性脑卒中患者得到及时、高效的救治。6个月来共完成急诊溶栓102例,急诊取栓28例,脑血管病支架植入术70例,脑血管造影928台次。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目前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在艾志兵主任的带领下可熟练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颅内颅外血管支架置入术、动脉瘤栓塞术等。未来将继续利用先进的医疗技术,扎实的业务技能,高质量的诊疗团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给予其更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作者: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内科 简国武)
